一、 明确教学目标
科学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情况,正如郑桂华老师所说的:“除了掌握教材分析等相关信息,教学目标的确立更要关注学生。”例如:初一的学生文言积累很薄弱,他们学习一些浅近的文言文都很困难。如果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一味强调文言语汇的讲授、识记,无疑会雪上加霜,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惧怕乃至厌烦,那么就会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实施。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告诉我们:“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课程即为探究过程。”没有学生积极认真的自我学习,我们的课程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为此,在确定初一浅显文言教学目标时,可尝试以课堂能力训练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渗透文言知识,消除其惧怕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把握语言运用,掌握语言规律
文言文的语言言简意赅,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的语言就是难懂的天书,其实学生只要掌握了词的基本含义,解读文言文就会轻而易举了,文言文的语言主要是动词和修饰语,动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使文章产生一种动感的美,给人以生命感,在文章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修饰语主要包括了形容词和虚词等。虚词往往是贯通文章、活跃情趣的关键词,正因为有了虚词的出现,文章才会一气呵成,变得灵活生动,让学生读起来流畅通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三类词的用法,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三、 巧记文言文,加快消化、
初中文言文学习还得要背诵。因为背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并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时,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疑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还原式的方法来进行巧记内容,让学生先记翻译的现代文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进行问答。这样,学生就很快先记住翻译过来的内容,随后再进行古文问答的时候,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段内容就显得易如反掌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大大加深。
四、“细品”为重,领会文本
文言文的教学讲究“炼字”,讲解文言文要注意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由此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中有一句写景的好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把直译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其中的美感怎么能体会出来?在此不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想象这几句写景营造的意境,然后动笔把自己看到、想到的美景写下来。
五、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朗读和背诵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标准由一次明确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时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蕴含着智慧和规律,熔铸着真诚和情感。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亦无定法,但朗读最终目的是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加强朗读指导。朗读时,人的脑、眼、耳、口等各种器官协调配合,又各司其职。这些器官在生理运动状态中,又处于理性感性状态。运动中感悟渐趋加深,感悟中运动更为有效。在这种交融状态中,便会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悟性感觉。这种感觉便是语感效应。
总的来说,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讨论永远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文言文教学对老师个人的古人修养与人文修养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提高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有很多,但是老师自身修养与知识的积累是教学策略实施有效与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