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的这两年,我逐渐培养起了阅读的习惯。
由于自己之前是个不怎么爱看书的人,所以养成习惯的过程并不顺利,前前后后踩了不少坑,导致常常难以坚持下去。
后来通过与一些读书大佬的交流,我发现了那些妨碍我们坚持阅读的思维误区,并及时作出了一些改变。
现在的我每周都会抽出一些时间读书,也会与有着相同爱好的小伙伴互相监督打卡。偶尔没有匀出时间进行阅读,我都会觉得这一周过得不够充实。
今天我想在这里盘点一下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几个关于「阅读」的思维误区,希望能为有此类烦恼的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些改变思路。
1 过分关心阅读数量
当我们发现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时,我们总会好奇:他在一年里究竟能读多少本书?于是我们会以此来开展交流。
如果你只是想通过这个问题来切入话题,那大可不必担心,可如果你开始过分在意这个问题,那你就要开始小心了,因为你很可能已经陷入这个思维误区里了。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过分关心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意义。
一本领域入门书籍,它可能有好几百页,并且每页都含有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想要将它成功读完,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而读完 1 本小说,通常只需要一两天时间就够了。
如果你阅读的是前者,那么你可能一年内都读不完 5 本,而仅仅阅读后者,那么一年看上几百本可能都不成问题。
可同样是花一年的时间,一个人可能可以成功入门 5 个领域;而另一个人可能只是通过阅读来达到娱乐和消磨时间的目的。
这样一思考,现在我们还会通过单纯地通过阅读数量来评判「阅读」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吗?
这个思维误区会导致什么呢?
我们容易将「持有」理解为「拥有」。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读了万卷书,就拥有了万卷书的知识。
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读了很多书,但是我们能灵活运用的知识并没有多少。
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学以致用,只是在享受追求数量的快感而已。
所以,不要再去纠结阅读数量了。
读一本小说,就安安心心地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读一本工具书,就老老实实地吸收知识,哪怕多花点时间,也要尝试将学到的东西运用于生活中。
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
2 认为一些书没有读的价值
许多人认为,读书就应该挑那些对自己目前有帮助的书,其他杂七杂八的书统统不要碰。
这也是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变相的「读书无用论」。
这个思维误区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因为一旦我们开始对一本书带有偏见,认定它一定是无用的,那么不论这本书有没有价值,我们都不会再去阅读它了。
而错过了这些开拓我们视野的书籍,也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挖掘新鲜感的机会。长时间阅读同一类书籍,难免会影响到我们的阅读兴趣,我们也就很难再继续坚持阅读。
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观点来提醒自己,避免陷入这个思维误区中:
1.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
我们很难判断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究竟能不能用得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将它们全部吸收,让时间来检验。
换句话说,就是先让自己的肚子里有「存货」。经历的事情多了,有用的东西自然会被保留下来,无用的想法自然会被抛弃。
如果我们平时不去有意识地积累知识,往往会造成我们在遇到某些突如起来的问题时手足无措。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只能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2. 没有目的 ≠ 没有价值
我们之所以提倡多读书,不是因为书一定能为我们提供明显的利益,而是因为我们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读书至少能锻炼我们的三个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进而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生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曾在地理课本上学会了怎么看坐标,它不就为我们今后更好地看懂地图打下了基础吗?
同时,读书也在锻炼着我们的逻辑思维。
我们为什么会记住一本书的内容,并不是因为我们将这本书完全背下来了,而是我们学会了从书中摘取关键词,再通过因果关系进行逻辑推演,最终还原了整本书的样貌。而这个思维可以运用到工作学习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在任何事情上获得成功。
此外,读书还帮助我们锻炼了表达能力。
我们在与人交谈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去引用书中的观点和知识来完善我们的说辞,会尝试着用书中作者与我们交流的方式去与他人进行对话。
这些都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认识到这几点,你还会对那些短期内无法带来帮助的书产生偏见吗?
3 一定要读完整本书
我们通常会这么认为:既然买了这本书,我就应该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不然这本书就白买了。
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一个思维误区,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
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下阅读的终极奥义:
「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我们之所以花时间阅读,一定是它能为我们带来帮助,绝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而我们更要注意,阅读一定是「为我所用」的,而不是因为作者或者其他人来进行阅读。
想要贯彻这个终极奥义,就需要我们明确阅读一本书的目的。
读书的目的无非以下几种:
(1)见识世面
(2)打发时间
(3)获取信息
(4)汲取精华
前两种目的在于娱乐消遣,也可以说是没有目的,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读得开心,保持阅读的乐趣,进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们在持有这类目的进行阅读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营造随时可以阅读的环境,想读就读。对于不感兴趣的书,暂时中断也无妨,切不可因为一本书磨灭了自己阅读的欲望。
后两种阅读目的在于从书中获取利益,也就是目的性较强的阅读。
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将关注点放在那些相关内容上,没必要将整本书一字不落地读完,因为我们最关心的只有那一部分内容,就算我们读完整本书,收获的效果也不会相差太多。
如果我们已经明确了某本书很适合深入研读,比如我们想入门一个领域,在看这个领域的相关书籍,那我们确实应该静下心来慢慢读完它们,并针对知识点和自己的想法做好相应的笔记。
只有怀着这种目的的阅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花时间去进行的。我们甚至还应该反复去阅读它们,才能很好地汲取书中的精华。
或许你会产生质疑:只挑书中一部分来读,不是容易产生偏见吗?
这里就要提及另一个思维误区了:
「拘泥于书本」。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我们在读到一本书的内容时,往往选择直接信任或者拒绝作者的观点,进而形成偏见。
孟子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中的许多观点,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思考,并不一定毫无破绽,我们不应该盲目信任或是随意批评书里的内容。
如同前文里提到的,我们可以把看到的内容先吸收进来,同时保留自己的意见;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反复打磨它们,让时间来检验它们的正确性。
久而久之,我们自会留下那些优质的内容用于指导我们的人生,而逐渐丢弃那些偏见的观点,最终达到「取我所需,为我所用」的终极目标。
其实,除了以上我总结的这些思维误区外,许多人对「阅读」仍然存在其他的一些误解。比如「只读某一领域的书」、「读小说没什么用」、「读不懂的书不愿放弃」等等。
为了避免它们,我们必须明确阅读的终极奥义,真正做到为了有效提升自己而读书。而发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才是让我们快速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方法。
最后,希望读者朋友们都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让阅读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让阅读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