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博士论文,是拉康学术思想的起点。当时,法国的精神分析学者对拉康的博士论文没有太多的反应,倒是文艺界的人物对拉康的论文给出很高的评价。西班牙画家达利约拉康见面详谈,进行了一场特别庄严的谈话;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布勒东成为拉康的好友;毕加索也曾找拉康咨询。自恋、妄想、表象、疯癫,这都是艺术家喜欢处理的主题;自我,这更是艺术家的命根子。所以,拉康在文艺理论中一直很有话语权。到今天,高校里的学生依旧会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写毕业论文。
这就是拉康的简单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商人之家,但渴望知识界的权力与荣耀。他有两次婚姻,生了几个孩子,生命中大多数时间就是在圣安娜医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做研究、教书、开研讨班。1966年,拉康的《文集》出版,这本书非常晦涩难懂。他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一个以晦涩难懂闻名的思想家。法国知识界有一句俏皮话是,像中文一样难懂,后来,就变成了“像拉康一样难懂”。
拉康在1950年代的研究工作中,把形象看作精神分析治疗中阻抗的主要根源。精神分析的第一步,不是揭示患者所说的是什么,而是从他们的谈话时所处的角度,揭示出他们幻想的异己在何处。这之后,才能理解这个人在说什么。在患者说“我”的时候,分析师不应该相信他。在拉康看来,所谓无意识不过是大他者的话语。
我不知道是否把大他者解释清楚了,也不敢说我的解释就对。但我觉得,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达的今日,你不难感受到那个“常人”的存在,也不难感受到那个“大他者”的存在。如果你感受到了,不妨再多看看拉康。
知识要点:拉康1901年出生,1981年去世,他一生没有什么太戏剧性的事件,就是在当医生、做研究、开研讨班、写文章。他的学术思想的出发点是从一个发疯的女人开始的。他对弗洛伊德做出新的解释,在他看来,所谓无意识不过是写满了大他者的话语,我们总是欲望着他人的欲望。他提出了镜像理论,在他看来,自我不过就是要掩盖自身缺乏统一性这一事实,掩盖不住,人就发疯了。
拉康的理论来源很多,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索绪尔等人的观念都是拉康的思想来源,但他借用的术语都发生了转变。拉康的书晦涩难懂,但他讨论的问题却很有意思,自我、自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似的快乐为什么在成年人身上消失,这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细究起来却演变成晦涩的理论。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反智”的时代,太晦涩的东西,太难懂的理论,我们一般置之不理。但一些晦涩的艰深的理论,的确会让现实的认识发生一点儿变化。如果你对拉康感兴趣,可以稍微再多看一点儿,张一兵老师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和吴琼老师的《阅读你的症状》,都是解读拉康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