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intelligence》(超级智能)
这该是本哲学书。没看完,看完的部分也没全看懂。
内容放一边,读时想到几件事情:
第一是传感数据。
我爸小时候,车里只有三个传感器:后镜,油箱,和收音机。
现在,手机里就有20多个,车里有几百个,自动驾驶车里有上千个,微波炉里有,空调电饭锅里有,数量还在增加。
这些传感器捕到的数据,过去三年翻了三番,今后五年不知要翻几倍。如果人工智能需要天量数据来喂,这些没准真能喂饱它。
传感器把人的感知变成数据,数据喂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靠数据模拟出了人的感知。
如果事情照此顺利发展,接下来,我们会遇到那个哲学命题:
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柏克莱老师认为,天上的星,地上的山,宇宙万物,人心之外无独立存在。其存在,在于自己为人心所知觉。如果无人知觉,它便不存在于其他被造物的精神中,则不存在。
一物存在,无非是被我们看到,听到,嗅到,意识到。存在的意义在于感知。
人有欲望,产生感知,感知指挥身体行动,行动产生数据,通过传感器捕捉,喂给机器,机器吃了数据,模仿人的行动,行动再产生数据,又被捕捉,再喂给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又模仿自己行动。
到这里,突然发现,人不见了。
世界因人工智能的感知而存在,人变成了机器意志的衍生品?
这么一想,我顿时也不明白了。
第二件是人类欲望。
有了足够数据,机器学习能力曲线级数增长,人能做到的它早晚都能做到,我不反驳。
但是机器学习能力这条线背后,还有一条隐着的"人类欲望曲线":
我妈说,从她成长过程看,小时候啃馒头的时候想吃饺子,有了饺子还想油炸,到年夜饭桌上剩的全是饺子,再到为了听蔡琴演唱会可以放弃吃饺子。仓廪实,衣食足,欲望越来越新奇。
只要人类欲望存在,无论资源多充足,终归稀缺。如果物质能被无限满足,人类欲望被满足的时刻便永不会到来。
这两条曲线互为因果,在任何时点,"人类欲望曲线"总会驾于"机器学习曲线"之上,无论机器能以多快的速度实现要求,人会紧接着抛出更新奇之欲望,要求被满足。
所以人和机器,该是舞伴:男生领,女生跟。
我并没有胡乱分析,这是经济学基础之:需求定律。
说到人的欲望和情绪:《The Socioeconomic Theory of Finance》(社会经济学金融)
一本写了13年的巨著。
说到人的欲望和情绪,还得提波浪理论和Prechter老师。
在Prechter老师的提醒下,我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三件事,回头看了一下:
过去八年里,我喜欢的音乐,包括爵士和后摇,都轻飘飘的;我那敏感悲观又自卑的男神Damien Rice,干脆消失了整八年。
电影连续小年- 神话、探险、动画片儿,题材不痛不痒,冒着一股股傻气。
政治大戏,虽然黑天鹅频现,言论愈来愈极端,但雷声大雨点小,经济在争吵中改善。
一切符合Prechter老师的“正面情绪波浪”。
我们跟着他,从此点开始,拥浪而动,接下来应会看到:
重金属,厌世音乐。恐怖电影,题材集中末世宗教、颓废、酒精、疾病和暴力。政治冲突,丑闻和民粹。世界盛衰交替。
再接下来,人们放弃未来,光明回归,乐观抚平伤痛,重新拥抱风险。
全是套路。
作为心理学家,音乐家,和美林传奇分析师,Prechter老师认为,价格波动始自人类群体的行为,就像音乐乐章,悲观与乐观交替解释,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人类彼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那我们现在在哪里?
升浪之末。
从1974年延伸至今的"第五浪",是最长升浪,长于人们预期。1932年曾出现的"第五浪",历时也长于"第1及3浪"15倍之久。这解释了为什么1987至2007年美股下挫后仍能创新高。
也就是说,我们到了"第五浪"的最后阶段,即将回归不安的第一浪。
"Skin in the game"
最后出场的是黑天鹅。
"Skin in the game"不是一本书,而是塔勒布老师所有书中透露的世界观。
再厚的书,再奇的观点,前面两位老师再令您醍醐灌顶,都可能是错的。
写黑天鹅的塔勒布老师这么牛,是因为他有个很容易理解的世界观:"Skin in the game"。为了押韵请允许我翻译成"用自己的皮,撑自己的局"。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房子塌了,建筑师担罪;若有人伤亡,建筑师死罪。
设计房子的人,最清楚地基中的暗角,就算不知觉全部风险,也一定比监工知道的多。
巴西要求直升机驾驶员自己定期当乘客;维多利亚时代,筑桥建筑师的床铺在桥下。
这不仅是判断周围世界的态度,也是最简单实用的风险管理理念。
这个世界的趋势是,我们的行动越来越被专家学者和政治精英左右。他们的身份,是制造舆论的天然优势。其皮藏于羽毛之下,若隐若现。
下次您在小心灵被震撼到之前,先看专家的skin在不在game里。如果不在,那决策他们做,后果您来担。
Skin不在game里的人,还有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