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很多东西都是在过程中形成的,创意和战略是在过程里不断涌现出来的,而不是说你在一开始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方案,然后按这个去执行。”
华杉老师讲道:“战略本身是实践,是一个过程,有一些基本原则和观念,但是并没有一个公式。企业可以在战略咨询公司的‘战略商店’里去采购一个‘战略’。但是,战略本身是动态的,十年战略并不是能管十年,它也只能管到你下一次制定新战略的时候。战略也没有公式,比如一组经营活动的最佳组合,选择哪些活动,不做哪些活动,是战略选择问题,是价值创造问题,也是管理会计问题——总成本领先本身是管理会计的作业成本法,作业决定成本。同时,也是企业基因问题,那个活动你可能该做,但是没有那个基因,你就是做不了。还有,最根本的,是经营使命问题,企业价值观问题,不符合你的使命,不符合价值观,也可能不做。这是永恒的哲学和人生选择,只能一企一策,一事一议。”
这部分建立了我对「战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是理解「战略」的形成过程,战略是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战略不是在行动之前就能完全敲定的内容。唯一能确定的是,企业文化覆盖到的这群做事的人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的人面临同样的事情上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企业战略跟人生战略是类似的,我只能确定我要朝什么方向走,但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并不知情,也无法预料。只能以来什么接什么的态度面对,每一件事情具体怎么选择,选择的逻辑是个体性格、价值观和原则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制定战略的人与制定出来的战略是这样的一个因果关系。
其次,战略是动态的,经营使命是不变的,始终如一的,战略是服务于经营使命的。
接着,战略没有一个既定的公式,是战略选择、价值创造、管理会计、企业基因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一套经营活动的组合。这也是战略非常有趣跟有魅力的地方。理论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战略,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经营活动。虽然同行之间销售的是类似的产品,但从经营维度理解,每家企业都各有千秋。关键是要基于自身情况、资源禀赋,组合出最适合自身的、最佳经营活动的组合。
最后,战略的选择和制定底层逻辑是企业的经营使命和价值观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哲学问题,即:我是谁、做什么的、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