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标是什么?
《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认知层面: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对应的是教育的五个层次。
1.识记:记住概念,并知道概念的意思。
2.理解:理解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白概念适用范围。
3.应用:将已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适用,并广泛使用。
4.分析:对一个具体的问题,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关键点,并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
5.评价:运用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与评价模型,或者成体系的看法,来对事物进行体系化地评价。
6.创造:创新。
二、教育的对象
教育涉及的对象主体为三个:老师、家长、学生。
1.老师:目前的学习行为中,老师是教育的源头,将内容,有序地呈现给学生,并纠正过程中的偏差,反馈调整。有些产品中,产品本身或者虚拟角色会代替这个角色。
2.家长:家长作为教育的付费群体,关心教育成果是不是有效,明确的反馈结果对家长也比较重要。
3.学生:使用者。
三、智能电视产品目前形态
受教育的群体可主要分为三个:(1)早教,(2)K12,(3)成人教育。由于K12与成人教育有非常复杂的认知活动,且场景上,智能电视产品与电脑、手机和书本比没有优势,同时K12,目前整个行业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赢利与商业模式,因些暂不列入分析。
而早教活动,一需要家长密切的参与,二认知活动相对简单,三电视对早教群体有健康与信息安全(封闭系统)的优势,此处主要分析早教。
受限于交互工具的限制(遥控器),目前智能电视平台教育产品的形态主要为:(1)动画故事。(2)儿歌。(3)故事书。
这两类产品在认知目标中如何构成的?
(1)动画故事
对象:孩子、家长
产品逻辑:讲一个动画故事,电脑代替家长给小孩子讲故事。产品截图如下:
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只涉到了识记这个阶段。产品无法获取和明白这个故事试图告诉的道理。即无法走向理解。
通常的讲故事模式应该是:(1)家长念。(2)小孩问为什么?(3)家长解答,告诉小孩子为什么。(4)家长主动问小孩子为什么?(5)家长主动进行拓展,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这个就是上面所讲的,(1)识记(2)理解(3)应用。
因此作为一个好的故事应用产品,它应该有如下几点的改进:
(1)在讲故事过程中,可以弹出来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提供几个选项,给小朋友去选择,或者让家长帮小朋友选择,同时讲解给小朋友听。
(2)在故事结束后,提供一个问题list,提醒家长要与小朋友进行哪些方面的交流。
(2)儿歌
对象:孩子、家长。
产品逻辑:唱儿歌。截图:
分析:小朋友听了儿歌后,是否有教小朋友如何唱的内容?也就是识记与理解。如何判断学会了?。这也是就是应用。包括后续可能的唱会了之后,上传到平台,歌曲大赛等。
同样的涉及到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
产品可能改进:
(1)相应的儿歌演唱软硬件配套,识别唱歌,录制打分。
(2)运营的歌曲大赛,活动等。
四、总结
目前的早教产品,平台建设内容时,需掌握好以下几个机会,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内容必须涉及家长角色。
2)内容需要紧扣教育目标的各阶段,实现教育目标的提升。
3)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儿歌之外,可以在应用、创造上突破。以乐高为例,就是以对简单规则的应用后,提高小朋友的创造能力。
4)在交互方式(遥控器)未出现变革之前,可先稳扎稳打,完善平台上的资源类应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