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作《安娜卡列尼娜》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幸的魅力女神安娜,对于这样一部屹立
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经典巨作,至今已被演绎成各种艺术体裁。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圣彼得堡艾夫曼芭
蕾舞团的版本,他们是如何让书中的形象以及爱恨纠缠的复杂的关系线索清楚的交代给我们的呢?
当我们欣赏一部作品时,就涉及到了艺术的鉴赏活动,他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我们接受
者会在自身现有的审美基础上,进行主观自觉的吸收和扬弃,其中涉及到很多的艺术审美心理,当艺术
鉴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则会产生三个阶段,即我们所说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
当处于审美直觉的阶段来看《安娜卡列尼娜》,你会惊讶于他对于动作的设计以及现代芭蕾的表现内容
和形式,除了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这三个人,你找不出原著作中出现的其他人,如庄园主列文等其
他一百多个人的出现,你会惊讶于后半段安娜服药产生幻觉完全裸露于舞台上的那种冲击力,也许无法
明白编导艾夫曼设计这样的动作之意味。
那么倒过来重新再欣赏一遍,这时也许是我们所说的审美体验阶段,在故事的最开始主人公安娜是如此
的端庄,高贵,他身边的卡列宁又是如此的彬彬有礼,这也许就是故事开篇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
的”。那么对于后来“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编导又该如何用”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蹈“表达呢?正如
艾夫曼所说:“我不是在抄小说片段,我是在表达自己的理解。他抛开了小说的所有故事副线,而全部的
重点集中在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的爱情纠葛上,精准的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情感冲突以及原著中对于
人性的深层探讨。舞蹈动作不装腔作势,不为艺术而艺术,不因舞蹈而舞蹈,用内在感情创造动作形
象,提现哲学主题,因而艾夫曼也有“哲学型编舞大师”的美誉。
舞剧结束,看过原著的人也许会想重温一遍,没有的也许想着去原著里探索更多的内容,那么我们如何
认识在舞剧中“舞”与“剧”的关系呢?也许艾夫曼的《安娜卡列尼娜》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也就步入了我
们的第三个阶段“审美升华”。在舞剧中,舞也好剧也好,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那么我们在舞剧中,应该注重舞蹈这门艺术的特点,”舞“与”剧“取长补短,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相互促
进,更好的为舞蹈艺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