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擅长说“不”以便于去做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让盖茨觉得给他上了一次重要的课。而拒绝的背后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只有,更好的最佳的选择才能让你勇敢的说“不”拒绝其他次要选择。
什么样的选择,才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
最高的标准才会有,最好的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即内心有一个标准,然后再在选项里面进行选择,一旦找到满意答案,就会抛弃对其他答案的筛选。
因此一个人能不能做出一个最好的选择,就取决于他内心的衡量标准。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如你要带女朋友,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看电影。现在你把附近的电影圈由近及远排序a b c d e……这时候如果你内心的标准是“随便看个电影”,那么你可能会选择最近的a。那如果你的标准是“环境好,音效棒”,那么你可能就会在,选择里面选择,音效好的。那如果你的标准是,“环境好,音效棒,有情调,并且周围还有其他的一些,地方可以带女朋友去玩”,那么,你就会在,a b c d e等等这些选项里面来回去选择,并且会参考一些网上的评价才选出一个最好的,最适合你的地方。
可见,标准,是影响你的选择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你想看场好电影,你首先要有一颗“想看好电影的心”。
那最优的标准,是从哪里来的呢?
万化根源总在心
王阳明说过:“人人自由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任何的需求都可以问己心,求内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真实根本的需求。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于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影响。
就拿大学生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大学四年所需要的是什么,就只能跟其他人一样玩游戏,或者做一些大家都认为对的事情来耗费时间。如果静下心来问自己内心,我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我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只有问清楚自己的内心标准,你才能作出一系列的选择,去满足自己内心期望。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标准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此处的“最高标准”,是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目标。
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标准、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采铜将格局分为四等:
- 零度格局:无目标,无主见,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为信仰。
- 一度格局:追求金钱和权位,笃信丛林法则,努力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二度格局:此生为理念而生,追求和捍卫真理。如哥德尔等人
- 三度格局:为改良社会为最高目标,个人感和社会责任感非常强。认为,个人应当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如:史怀哲。
个人认为:一度格局和二度格局并无高低之分,一度追求钱权,二度追求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当然,没有必要提倡人都往三度格局去发展,因为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而我只是希望你能在自己现有的格局基础上,再稍微往上走一步,能够看到一点更大的天地。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最高目标是什么那么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一周或者一个月一年,做过最有意义的事一件事。然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件事对你如此重要是因为什么呢?她让你感受到了一种,自抑的激动,还是难得的喜悦。而这些最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就是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由此你可以,思考什么作为你的最高目标,让你长期的去坚持。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当我们陷入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是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
举例:一个大学的学生,高中开始学习动画制作,大学的专业也想选这个,但是高考失利让他没有读想读的专业,而是读了国际贸易,现在他在顾及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去动画学院蹭课,同时还要搞社团忙得一团糟,会还感觉什么都没学好。我们现在分析一下它的隐含假设条件。
隐含假设一:爱好与职业要统一。
隐含假设二:专业决定职业选择。
隐含假设三:课程学习决定专业技能。
隐含假设四:参加社团很有必要。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隐含的假设,仔细推敲下就会发现它们不过是不同形式的“偏见”,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些假设是对的。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些假设的不靠谱,就可以跳脱这个假设给自己思维造成的束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项。
解决办法:
- 业余时间发布动画作品,积攒经验。
- 从非专业出身的动画人经历中获得启示。
- 直接从作品入手,实现“做中学”。
- 不参加社团也能找到好工作,退出社团活动。
所以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不妨试试这三步。
-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找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而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隐含假设有这四种
- 赛道假设: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比赛,所有的规矩都是已经设定好的,只能战战兢兢的不停跑。
- 低关联假设: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任何的关系。
- 僵固型心智:认为人的才能是天赋与生俱来的。智商平平者就会自怨自哀。
- 零和博弈: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对弈,不是你赢就是我赢。没有想过第三种,共赢的结果。
我们要尽量的避免这方面的思维局限。探索新的可能生活。
例如:目标悬置,能力嫁接,以及特性改造这些新思维。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一次选择到底有多重要,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个选择当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多年以后一个新的选择可能颠覆原先那个关键的选择,使人生走向一个新的方向,或者重新返回曾经的轨道。
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
这个可以用决策心理学中的“规则遵循理论”来解释,比如:领导可能会喜欢做一些不留情面地决定,他认为这可能是领导应当表现出来的一面;大学生,可能对创业比较感兴趣,因为,当下的“大学生是适逢其时的创业者形象”所导致的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的想法普遍都是:“我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想要做什么”。
他们都是被预设的身份规则所绑架,而放弃了个人追求。
按照发展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我们的人生是由自己构建起来的,一开始自己提出某种假设,然后基于这种假设上作出选择,选择之后我们又注入心血,随后我们发现,这个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错误的,于是我们就会校正原来的假设,作出重新选择。这个校正假设,过程被称为“建设性的改变”。
当然这种校正的改变并不是推翻之前的所有选择,应当知道职业生涯是分为“内”和“外”。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他是连续发展的,延绵在人的一生中。
“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受外部机遇生存条件等其他,因素所影响。
而我们平常,所改变选择的,只外职业生涯。
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决定,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所以,大家不要受“身份”和“标签”的影响。勇敢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多从内心出发,设计一个不一样的,有故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