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远古时期的身穿兽皮、使用粗糙石器、以龟甲刻字,逐渐发展到身着华服、使用精美器具、以纸笔书写,这些巨大的进步都离不开工匠们的发明与精进。
“布业始祖”黄道婆在丝与葛之间找到了“棉布”,不仅提高了棉纺技术,还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为西方工业革命发展提供了技术与产业经验;
“车祖”奚仲发明了车轱辘与马车,不仅解放了体力劳动,还实现了跨距离运输,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直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蔡伦从石灰与草木灰中发现了白净、结实的造纸方法,使中国彻底脱离用竹简、缣帛书写的历史,造纸术先后传入越南、日本、阿拉伯、美国,加速了世界文化的传播速度。
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凝结着工匠们的智慧结晶,但由于古代工匠地位较低,史学家们对这个群体集体保持了沉默,后人只能从史书中的寥寥几笔或是民间传说中了解他们的故事。
为了传承中华工匠文化、弘扬中国工匠精神,历史学博士、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潘天波先生把其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好物有匠心》系列节目整理成了同名书籍,希望与大家共同品读默默无闻的中国工匠故事,品味历久弥新的中华工匠精神,分享灿烂辉煌的中华工匠文明。
0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在一度火爆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3》中有这样令人震撼的一幕:姜国公主龙葵为了帮助哥哥炼就魔剑,决绝地跳入铸剑炉内的熊熊烈火中。一把旷世魔剑横空出世,龙葵的灵魂也成了魔剑之灵,在千年时光中执著等待哥哥的转世。
以身炼剑其实并不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就曾强迫干将和莫邪为他铸造两把神剑。干将用了三年时间,以自己的鲜血锻造成锋利无比的“干将剑”,楚王仍不满意,逼得干将的妻子莫邪在铸剑期限临近前跳入熔炉,以自身骨肉化成了“莫邪剑”。
莫邪殉炉虽是民间传说,却也侧面反映了古代统治者的残暴以及工匠们的反抗精神。而干将和莫邪之所以成为楚王的逼迫对象,正因为他们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的徒弟与女儿。
欧冶子是春秋末期越国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想要复仇救国,便找兵器专家欧冶子为他铸造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为了造出最好的剑,欧冶子远走湛卢山,以龙泉水淬火、亮石磨砺,历经三年,铸造出了削铁如泥的天下第一剑——湛卢剑。
随后,欧冶子又先后为越王勾践铸造了鱼肠、胜邪、纯钧、巨阙等名剑,越王手持湛卢剑,率三千铁甲,多年征战后彻底击败了吴国。欧冶子先进的铸剑技术开启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加速了各国兼并战争的速度,也改变了诸侯国的政治格局。
在讲究礼制的春秋战国时代,剑不仅是武力的保障,也是一种礼仪的象征,人们把佩剑当作不可或缺的装饰品,还逐渐衍生出了剑侠文化。
为了铸造一柄好剑,工匠们常常需要走遍名山大川,寻觅铜铁、寒泉和亮石,千锤百炼,精打细磨。铁匠们不畏辛劳、精益求精的追求,不仅铸造了流芳百世的宝剑,也铸就了辉煌传世的工匠精神。
0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和直击心灵的震撼,赢得了全国观众的高度赞叹。而千手观音像的首创者,正是生活在盛世唐朝的塑工杨惠之。
杨惠之的父亲是苏州泥瓦匠,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做工,手艺日渐精进,随手捏的菩萨像放到庙里,就能引来一群善男信女的上香供奉。
后来杨惠之和小伙伴们偷吃贡品的事情被人发现,为了逃避官府惩罚,父亲把他送到了千里之外的文化中心洛阳,与吴道子一起拜师学画。
吴道子在绘画上特别有天赋,非凡的画技竟引来了唐玄宗的召见。“落笔惊鬼神,笔成泣天地”,自从被朝廷封官后,吴道子“因授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画”,实现了一代匠人从民间走向宫廷的人生巅峰。
眼看自己的师兄在绘画一途上已经登峰造顶,而自己在绘画上的天赋又远不及他。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杨惠之决定另辟蹊径,重新捡起自己的泥塑及石雕爱好,投身在当时社会广受关注和喜爱的佛教塑像与壁画行业。
当时做雕塑最大的难题就是“传神”,而“传神之难在于目”。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杨惠之开始仔细观察不同人的骨骼与神态特征,常常一个作品就要反复修改到满意为止。
经过长时间对技艺的打磨,杨惠之把雕像塑造得“神光闪耀,形貌如生”,不仅首创了“千手观音像”,连苏州保圣寺、寒山寺里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出自他手。
杨惠之在眼见前途无望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转变思路,不断超越自己,终于在另一个领域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也成就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
他的志向、胆识与恒心是追求艺术的强大内在动力,自我超越、奋斗与革新的精神更是唐朝工匠们的缩影。正是这种工匠精神造就了唐朝雕塑艺术的高峰,也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03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
顶级工匠们虽然大部分以个人形式存在,但也有少数是出自同一家族,以族群的形式延续技艺,清朝时期的“样式雷”家族就是如此。
这个南方雷姓家族在中国皇家建筑艺坛上闪耀了260年之久,家族的第二代传人雷金玉更是被奉为中国建筑史上最为神秘的工匠。
雷金玉在七十大寿时被雍正皇帝赠书“古稀”匾额,并赏赐庆生油碌蟒袍一件,去世时还被一向节俭到连自己的龙袍都要缝缝补补的雍正赏银五百两,并奉旨回乡安葬。一路上护送棺椁的队伍举着御赐“古稀”匾额,在沿途各关卡都畅通无阻,这对于一位匠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
能被传言“刻薄寡恩”的雍正皇帝如此厚待,这位匠人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早在康熙年间重修金銮殿的“上梁仪式”时,中梁被抬上屋脊后却与榫卯不合,无法嵌入,差点耽误了吉时。关键时刻雷金玉爬上架木,三斧头下去就榫合卯定,丝毫不差。仪式结束后康熙皇帝召见了雷金玉,并称赞他艺技不凡,当场升官加薪。
后来雷金玉又参与了修建畅春园、扩建圆明园等工程,其成果受到掌权者的大加赞赏,他本人也走进了皇家园林建设的核心圈层。
为了加强设计思想的视觉沟通效果、减少工程质量问题、杜绝工程浪费,雷金玉发明了微型建筑模型“烫样”,雷氏家族也因为这种独特的“烫样技术”赢得了“样式雷”的美誉。
雷家十分重视对子孙的传承教育,其勤恳踏实、勤劳诚信的作风一代代地延续下去。雷氏家族共有七代人持续掌管样式房,雷金玉最出色的孙辈雷家玺还负责了万寿山、香山、避暑山庄等著名工程。
雷家的建筑师同时也是出色的画家和雕塑家,唯有如此才能把“烫样设计”做到极致。“一家江西样式雷,半部中华建筑史”,雷家为皇家园林的营造坚守了一辈子,受到明清两代皇家的礼遇和恩赐,他们一直兢兢业业,无愧于民间授予的“史上最牛的皇家建筑队”称号。
04 写在最后
《好物有匠心》一书整理了《百家讲坛》同名栏目两季共15位中华名匠的故事,潘天波教授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为我们盘点了中国名匠,带我们一起品味中国的工匠精神。
“古往今来,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工匠。有多少灿烂辉煌的工匠文化,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文化传承”。中国工匠们不仅为我国的文化与历史做出了突出贡献,还加速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进程,他们的技术与精神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故事更值得我们了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