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动机这个词儿,你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一说起兴趣,似乎人人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嘛?
我们在谈论兴趣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
我采访过很多的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兴趣”问题,得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兴趣其实并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为什么呢?
1) 首先,每位家长在理解兴趣这个词的时候,各自的定义都不一样。换句话说,兴趣这个词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是相当泛化的,早就被不同的人理解成了不同的意思。
2) 第二,兴趣这个词在被各位家长使用的时候,更多地描述的是孩子对非学校学习科目的“兴趣”,即好奇心。涉及到学校学习的科目时,这种所谓的兴趣实际上是天赋。无论是好奇心还是天赋,都是孩子内在的状态。而将课程内容、材料和活动设计得有趣味性,这是对课程产品设计者、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要求了,是一种外部的吸引,是另一回事儿。
3) 第三,今天我要重点给你讲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对一个学科或者是事情有没有兴趣,和做得好不好似乎并没有太多关系。
其中有一种分类就是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其中个体兴趣是特质性的,而情境兴趣是状态性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特质性的东西是长期存在,一直有效的;状态性的东西就不是长期存在,也不是一直有效的。
你最应该知道的是,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证实,即兴趣的高低和学习的结果并不直接相关。换句话说,一个人愿意不愿意主动去做一件事,和Ta做得好不好,没有太大关系。
心理学家把它称作“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即个体对自身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能力的信念。翻译成人话就是,一个人在某一个科目或者任务的学习上,觉得自己能行不能行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某一个科目或者任务的学习上,自我效能越高,学习结果、也就是成绩越好,两个变量高度正相关。
那一个人如何觉得自己在比如英语方面行不行,或者数学方面行不行呢?很简单,有两点,第一就是成就感,第二就是实用性。孩子学习某一门科目,每次都表现很不错,上课听得懂、考试考得好,自然会有成就感。另外就是,学英语如果能跟外国人叽里呱啦地交流,不仅有成就感,也有了实践中的实用性。
3. 自我效能并不神秘,在家培养做起来
牢记成就感和实用性,自我效能并不神秘,在家使用四个小方法就可以做起来。
方法1:用适合孩子的材料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减少挫败感
方法2: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给予积极的正面反馈,促进成就感生成
方法3:将生活场景中穿插学习场景,让孩子把知识用起来
方法4:扩充孩子的知识面,在遇到新知识的时候有储备、不陌生
另外,家长能做的、也最应该做的是亲子阅读,有时间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智商,还能够扩充孩子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