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一百五十一【749】2024-3-23(2)
原文
早饭后,围棋一局。旋清理文件,写官中堂信、胡宫保信,九弟信。因疮痒闷甚,昼睡甚久。中饭后,围棋一局,习字一纸,写竹庄信一件。在船顶亭子上久坐。夜写九弟信、希庵信一、学琴信一、睡不甚成寐。二更末,大风起,巨浪憾船,声如雷霆。
梦孙兰检病重垂危、家人惶恐之状。
是日,亲兵营各哨官周良才、曹仁美诉其营官陈玉恒办事不公,又哨官段清和、何映文亦来陈诉。傍夕接九弟公牍,洋船送米盐接济安庆城贼。费尽移山气力,围困安庆城贼,始令粮尽援绝,今忽有洋船代为接济,九仞功亏,前劳尽弃,可叹可恨!天意茫茫,殊不可知,扼腕久之。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一日
夜梦孙铭恩
昨夜,曾氏梦见孙铭恩(字兰检),说起来,孙铭恩是个可怜的人。
孙是江苏通州人。道光十五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咸丰二年典试广东,回京时他取道九江。这时太平军已冲出广西,两湖一带战火弥漫。孙在九江给朝廷上了一道关于江防十二事的奏疏,受到朝廷的赏识。咸丰三年,他接连获得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的迁升,又被放到安徽任学政。安徽各省的学政向来住太平府。这个时候的安徽也已经成了战场。咸丰四年,孙因父病请假回家省亲,恰好这时,朝廷命他与在籍的前南河总督潘锡恩一道防守徽州、宁国一带。孙在递请假折时,并不知道朝廷有这样的安排。咸丰帝看到孙的这道折子心中很不高兴,怀疑孙是借故规避,于是以很严厉的语气指责他,虽然批准他回籍省亲,但以假满后则降职为四品京堂作为处罚。孙看到这道圣旨后大为委屈,不敢回籍。不久,太平军攻破太平府,人们劝孙离城避难。孙不肯,说:“城亡与亡,以明吾心。”他将衣冠穿戴整齐,坐在大堂上等待太平军到来。
太平军将他抓获,押到南京。孙绝食不降,终被杀。消息传到北京,朝廷谥孙为“文节”,借以褒奖他的忠诚。曾氏是在咸丰九年十一月份进驻安徽的,离孙铭恩在安徽的被囚已有五年之久。他们并没有一起在安徽共过事,却突然在孙被杀七年之后梦见孙,看起来似乎有点突兀。
其实,曾氏与孙是很熟悉的。他们一道在翰林院共事多年。道光二十八年,孙父六十大寿。孙在翰苑为其父祝寿,同事们纷纷献诗为贺。孙将这些诗汇编成册,请曾氏作序。可见,曾与孙二人交情颇厚。
曾氏来到安徽之后,自然会听到有关孙当年在太平府中的事。对于孙,他可能是敬重与怜悯的心情都有。“敬重”不说,为什么会“怜悯”呢?因为孙只是学政,虽有防守徽、宁之命,但他并未到任,与有守土之责的巡抚是不同的。作为学政,当太平军攻城时,他离开城躲避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孙之所以不肯走,多半是因为咸丰帝怀疑他怕死,他是有意以死来证明他不怕死的。倘若他不上请假折,倘若咸丰帝不处罚他,他也可能就不会死。从这一点来看,孙是被咸丰帝逼死的,所以值得怜悯。
再者,曾氏现在也身在安徽战场上。成败生死,时刻都在他的考虑之中,他的处境与七年前的同事是一样的。于是,因为某一个原因的触发,曾氏在梦中再现苦难中的老朋友。借此,我们也可以窥视到曾氏那颗战时环境里的不安宁之心。
同治四年四月初四、初五,曾氏在这两天的日记里又提到孙铭恩。一是为孙作挽联:“以文来,以节归,毅魂长留两江上下;因孝黜,因忠死,苦心可质万世鬼神。”曾氏真实一个制联高手,以“文”“节”“忠”“孝”四字精准地概括了孙的一生。而是松孙的灵柩回老家安葬。孙死在那种时候,居然十一年后还能找到遗体,也算是难得。
这天的日记还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洋人帮助危难中的太平军。过去的史书上常说的是洋人帮助清朝廷,很少见到洋人帮助太平军的。这则日记以事实证明洋人的确也帮助过太平军。在笔者看来,洋人的这种做法晚清可以理解。洋人在中国的作为之目的,首在谋利。只要有钱赚,管你是朝廷方还是反朝廷方,他都给你办事。我们若从这个角度看当时的中外关系,或许可以看得更加明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