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强者?就是在失意情况下,仍不忘初心、胸怀大略、待机勃发而终成大业者。
刘备前期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影响其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最终在汉中之战中取得与曹操对决的资格。纵然年过半百,总算不负“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的评价。
北宋熙宁三年,王安石变法正式展开,一些政见不同的人自然就要陆续退出朝堂。先是司马光,后来有文彦博、富弼等人。这些人在洛阳定居,组成了一个在野集团,名之曰“耆英会”。
这个“耆”字,我们在学习古代年龄常识的时候见过,指的是六十岁,后来也泛指老人。这就有点搞笑了,司马光何许人也?小时候急智砸缸的神童、政坛的新秀。文彦博更是曾任宰相,封潞国公。富弼位高权重,和范仲淹、韩琦并称,封韩国公。这几个人搞一起竟然起了这么个俗名——翻译过来不就是老头子英雄会嘛。
从他们私下聚会还能不受干扰来看,说明北宋文人还是很有气节、尽量避免私人恩怨的。首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主要集中在对新法的条款、效果上,并没有明显针对王安石本人进行人身攻击。王安石在主持变法、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对这些反对新法者的聚集行为没有刻意打击,也证明这些人秉行的是“大道朝天、各走一边”。这实属难能可贵!
话说司马光等人聚在一起总不免要抒发一些愤懑。在文彦博家的一次聚会中,司马光写诗应和王拱辰(字君贶[kuàng],也是耆英会的一员),写下了《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前四句写景,从此处到远处的嵩山间千山重叠、白雪皑皑,居高临下俯视伊水,水天倒映连成一片。附近百里平旷,别馆相连,两行徐徐间隔的柳树经受着清泉的洗礼。景色确实清新怡人,可见大腕们即便退居朝堂,这日子也过得相当有格调。只不过,这些人心比天高,这眼前些许小小美景如何能满足心志?
后四句笔锋一转写到心情,国家需要柱石做支撑,人需要大船才能渡巨川——这是暗示国家需要他们这样的臣子来效命。但可惜的是什么呢?如当年号称刘邦左右手的萧何一样,为了避嫌,不得不在穷乡僻壤多买闲田以示自己与世无争。
司马光写诗明着是回应在坐的王君贶,实则是表达自己、表达他们这一群人的心声心愿。认为自己等人是足以充当国家柱石的人,可惜现在如萧何一般,需要“夹着尾巴做人”,“扶丕构”“济巨川”的志向暂时不能实现。
不过,从后来的情况的看,司马光终究还是等到了机会,再次杀回朝廷,废除了新法。这也说明,有坚定志向的人,终究不会因为眼前的成败而丧失斗志,他只是在潜伏蛰居、静等时机而已。这一点顽强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眼前成败不足道,风物长宜放眼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