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孝》版本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但其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俗话说“百善孝当先”,孝道是中国历代最重要的儒家伦理标准之一。
但《二十四孝》故事有些骇人听闻,比如埋儿奉母的郭巨,因为家贫,妻子生了儿子后担心不能很好的侍奉母亲,郭巨便与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这情节实在是让人脊背上冒凉气,甚至对孝道本身产生了道德怀疑和追问。
郭巨“埋儿奉母”
之所以古人宣扬起孝道来不遗余力,甚至扭曲人性和最基本的行为准责来行孝,这其中不仅仅是儒家伦理的需要,更是从政的需要。也可以说,《二十四孝》的产生,宣扬孝道的作用反不如其本义重要,那就是,以孝为升官之道,做个从平民百姓踏入仕途的升官梦。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从政途径就是科举,孔子就有“学而优则仕”的经典句子(虽然本句有其他的解释,但后世人们更愿意接受其“学习成绩好就能做官”的解释)。除开科举之外,其实还有很多一步登天的途径,孝便是其中之一。
科举选官制出现很晚,周朝以前,选拔官员是世袭制,这是中国最早的官员任用制度,不仅天子是世袭的,连卿、大夫等官员的爵位都可以世袭。世官制减少了贵族内部的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政权小集团的利益继承和平衡,但是显然除了贵族之外,平民中的有志之士想登堂入室便入仕无门,埋没了太多的人才,不利于社会发展,更会因世袭者的平庸而导致社会发展的迟缓。
春秋之后,为了更大程度上的挖掘人才为国效力,开始了由官员推荐入仕的制度,被称做选官制,推荐的标准之一就是举孝廉(另一种是举荐,即由官员向政府机构推荐德能兼备的人才)。
孝和廉两种品行可以成为做官的捷径,这实在是个好消息:基层官员如果廉洁便可以升职,平民则如果尽孝便可以入仕。选官制让社会底层小吏和平民也有了从政的可能。
关于世袭制例子很多,皇帝的位子都是世袭的;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袁绍号称“四世三公”,一家四代三个是大官(天子以下,有五类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公爵是职位最高的官员),这不能证明他家代代英豪有着优良的DNA因子,只是世袭制的余荫罢了。
另一位风云人物曹操则是选官制的代表人物。他孝廉出身,祖父曹腾曾受封费亭侯;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按说官职不小,但他虽出身豪门,却是宦官之后,仍被视作“寒族”,毫无做官的可能,最终还是以孝廉之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由此成就丰功伟绩,死后被追为魏武帝。
至于另一位主要人物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却落拓到贩屦织席为业,他“父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看看,他父亲也是孝廉出身,而且刘备在做自我介绍时也时时不忘声称自己“至孝”,以期得到他人的重视。
可见,孝不仅是标榜自己德高望重的手段,更是升官发财的途径。
举孝廉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东汉时全国每年只能举百人为孝廉,实在是比现如今考清华北大公务员难上好多倍,于是寒门学子想出人投地怎么办啊?尽孝啊,还要让自己尽孝这事儿让全世界都知道。只要被举为孝廉,便可以一步登天当上大官。于是《二十四孝》的榜样事迹里郭巨才有了埋儿的想法,不仅有想法,还真的付诸行动。幸好他坑都挖好了的千钧一发之际,苍天感其孝,让他挖到一罐黄金,上面还用红字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不仅解了郭巨的燃眉之急,还让他名振天下成了孝子的典范。
春秋之后很长一个历史阶段,以孝入仕的孝子们雨后春笋般长势喜人,还是以《三国演义》为例,被诸葛亮一顿痛骂气得跌下马背摔死的王朗就是“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当然很多人为了以孝道扬名做官,常常夸大自己的行为以期超人一等成为众所周知的孝子。
别人守孝一般三年,赵宣却守孝二十多年,甚至搬到坟边的墓道中住,读书扫墓不离祖坟三尺,时间久了难免寂寞,于是就让夫人也搬过来和自己同住。后来他尽孝的事迹被乡里知晓了,上级来看望他。他以为自己可以一夜成名了,哪想到上级来时发现他居然就在自家的祖坟里和妻子一口气生了五个孩子,上级大怒,结果非但没有如愿成为孝廉的代表,反被治了“诳时惑众,诬污鬼神”的罪,二十年与祖坟为伍,最后却成了笑柄。
《二十四孝》的榜样事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依托儒家思想中的孝伦理,以成其入仕作官的宣传手段。细细读下去,《二十四孝》的故事大多文理不通情节夸张扭曲,出人意料得让人感觉迂腐可笑。
前文提到的郭巨堪称历史上最狠心的孝子,竟然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来孝敬母亲,这已经是伦理畸形和变态了,以至于事隔千年之后还被鲁迅先生翻出来狠批;再比如王祥,因为待母至孝,后来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级官员,想必是智商不低,可是他年少时似乎却是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母亲想吃鱼,他就大冬天的跑到江上去想弄两条鱼回来,也不懂得冬天打鱼得带个铲子之类的工具凿开冰面,他直接就解开衣服趴冰上了,想用自己的体温让冰融化。后来估计老天爷对这笨小孩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施了法,让冰面裂开,蹦出两条鱼来,这才成就了王祥的孝心,没让这脑子缺弦的傻小子在冰上冻死。
同样是《二十四孝》中的标榜人物,晋朝吴猛,因为夏天蚊子太多,扰得父亲睡不好,他也不懂得弄个书啊本啊什么的去打蚊子,而是直接解了自己的衣服,意思是蚊子啊蚊子来咬我吧,好让我爹多睡会儿。这孩子,也真是傻得没谁了,真是不知道那些蚊子会不会为了成就他的一片孝心而放过父亲只是可着他一个人狠咬。
看来啊,当时的穷苦小子们想做官也真是想疯了,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孝道,真是怎样无法理解的行为都做得出,换到现在,这种宣传公明就是作秀了,其结果也只能是徒增一段笑料而已。
世官制和推举制都容易产生偏差,于是隋朝时,相对公正的唯才是举的科举制终于出现了,科举制的好处是打破了世官制的垄断,让平民中有识有才者可以为国效力成为可能;也打破了推举制的任人为亲和畸形的故做姿态以引人注意的宵小勾当,使真正有才学的人从政为官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
虽然为了以孝扬名加官进爵而胡编乱造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让人大跌眼镜哭笑不得,但它宣扬的尽孝之道还是从当年的入仕之途变成了儒家思想中的最重要的衡量人品的标尺,被中国历代奉为至亲至理的道德准则遗传下来,直到今天,孝仍是最被人尊敬和崇尚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