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Reform in Sung China: Wang An-shih(1021-1086) and His New Policies
。。ISBN: 9787208173163
。。内容简介。。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作者简介。。
刘子健(1919—1993),祖籍贵阳,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48年赴美。20世纪50年代,研究重心转向宋史。1960年,入斯坦福大学任教。1965年,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刘子健是美国宋史研究的顶级学者,也是促进国际宋史交流的领袖人物,对突破国家与民族界限的国际性学术合作卓有贡献。主要专著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两宋史研究汇编》等。
译者张钰翰,1983年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短评。。
#
安石!安石!出师未捷身先死,变法垂成泪满襟。
#
王安石作为一个激进的儒家派和当时宋代经济的繁盛时代是不可分割的,历来的变法几乎都是不成功的,王莽的理想,王安石的理想都是当时时代的印记,遵从自然规律可能正确,但是不一定能够正确的面对时代。ps:从波峰和波谷一书过度过来更能够无缝连接!
#
出于对汉学写作的受众考虑,此书对宋代王安石新政改革的全景式论述极其精略简洁且晓畅直白。在对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分析中,聚焦辨析变法派与保守派对《周礼》与《春秋》的对立、儒法义理与功利、经济策略等问题,明确王安石本质上是一激进儒家;在对改革过程中官僚政治行为的分析上,能自觉运用西方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方法,试图构建出士大夫官僚三大类(理想、仕进、渎职)七个小类的官僚行为分析框架,以及从吏役次官僚制政治、中央集权和同一性、专制主义等视角,综合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凸显王安石理想主义官僚本色。另虞序上下篇分别详细介绍刘子健生平和全书各章概要,是一篇学术书评的典范,读后方知刘曾参与东京审判,由主攻近代外交史转入宋史的学术心曲,与陈寅恪回避晚清史研究相类。
#
改革思想前卫,时机未成熟,文化基底不宜,还有人和不到位,失败就是意料之中的.不过改革者的突破还是值得肯定.
#
“从上至下的滥用职权和官僚系统内的简单从众,失去了改革原初激情澎湃的动力,也没有王安石那种程度的官僚理想主义,只能导向一个惨淡的结局。”
细品……
#
一、官僚理想主义者
他支持这样一种理想,即以一个在专业性上训练有素、在行政上控制良好的官僚体系作为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的主要手段。
引自 结论
二、制度的改革者
他不仅尝试改变,同时也意图建立新的政府体制,以指导和形塑官僚与民众的行为。王安石的政策重点不在于法律的颁布与执行,他也并不将“富国强兵”作为头等大事。他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社会风俗,期盼实现一种完美的社会秩序“至治之世”。
引自 结论
三、激进的儒家
平心而论,就王安石观点的理论根据以及他要建立道德社会的终极目标看,本质上我们还是应该将王安石看作一个儒家学者。
引自 结论
四、强调官僚体制的重要性(却没有真正得到整体的官僚的支持)
王安石的计划遭遇了额外的困难:不断增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增强伴随着弄权的危险,不管在政治还是行政上都不可取的更强的同一性,无法按预期执行政策、逐渐膨胀而又积弊难改的吏役官僚制。
引自 结论
五、总论
在强调功利主义治国才能、官僚体制、政府体制及政府主导的体制方面,王安石即使不够伟大,也确实杰出。
引自 结论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