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我尝试借助麻吉星系统上了一节综合拓展课《Stella’s dream job》。这堂课的目标是:学生能理解proud、idol等词,能读文章理解大意,通过思维导图复述文本,能模仿文章画出思维导图阐述自己的dream job.
这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图片导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复习学过的job职业和相关句型_____work in_____. They can_______.为学生后续画导图阐述自己的职业梦想作铺垫;其次,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预测引入新课(抢权);课中,让学生听听力,让学生核对刚刚的图片预测信息和对新知的理解(截屏投票);接下来是学生活动时间(倒计时),任务1.根据导图提示,读文章提取信息; 任务2:让学生根据兴趣分组(投票),形成新的小组后,开始讨论,画导图阐述原因;最后,让学生看视频,提炼视频信息,谷爱凌Work harder, practice more,得出作为学生应该Study harder, practice more, then dreams closer的情感升华。
在上完这堂课后,我发现目标并没有完成得很好,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学生基本目标能达成,但在上台阐述时阐述得不是很好。
2.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中间是重新打散分配得小组,部分组的小组分工不是很明确。
3.评价体系没有做到位。
第一,学生上台的阐述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导图却做得很好很美观。我仔细分析了下,是不是我引导得太多,不敢给学生放手,导致学生小组练习活动时间太少了。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并不难,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大部分都能读下来,而我在设计这堂课时较多地思考如何去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何引导学生搭构语言支架,而导致环节比较多比较碎,呈现一种“试课”的不成熟状态。能否把那些繁杂的引导和示范去掉,放手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合作的时间呢。
其次,小组根据麻吉星进行现场生成和投票统计,让学生根据兴趣再次重组,本身是我设计的一大亮点。学生会通过投票与兴趣相同的同学组在一起,可以有更多的话题,比如可以讨论导图中喜欢的idol等,而那些个性化的不一样的dream job单独分组,而在这个小组,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职业价值观。但在操作上,存在不可控性。分完组,学生间需要时间磨合讨论,需要时间去分工。因此,在这个环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环节,王博士问了我一句: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原本以为,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一起参与做一张导图,让组长分配简单的任务,这样小组在完成时,较弱的学生有参与感,也有话可说,小组展示出来会更漂亮。其实不然,我只关注了任务最后的呈现,而忽略了学生本体。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去完成一张导图,组长组员完成后再去教那个同学去画去写,基础弱的同学进步会不会更多,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三是关于评价体系,本节课设计的speak loudly, correctly, rich, well-written and creatively,还没有落实到位,一是字体颜色的设计不显眼,二是需要落实详细的评价标准,用标准来引导学习和讨论过程。
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最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并且习惯于课堂合作时,我们就可以大胆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麻吉星就是学生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中心课堂的好工具。但是作为小学生,许多时候还是需要我们去示范和引导的,怎样借助麻吉星,实现真正的小组自主学习,是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上去继续探索的。
以上为我本节课的反思,感谢王博士和周校的指导,期待后续能够更加熟练灵活使用麻吉星系统,轻轻松松上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