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杜鹃啼出似血的哀呜。
"故事"看起来是庄严的,鲁迅先生谈到"神话大抵以'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述,而与所叙述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欲进,文物遂繁。"
期待怎样的故事,会有怎样的新编?鲁迅先生在写《故事新编》时启用古代神话传说,这便是故事的底本,新编却又峰回路转,用荒诞的笔触"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和应用爱。"
《故事新编》开头一篇《补天》便令我感到震撼了。色彩之震撼如“粉红的的天空”“石绿色的浮云”金球般的太阳”冷而且白的月亮”所构成的一幅色彩艳丽浓烈的壮阔场景;构思之奇特如颠覆传统认知里女娲或“任劳任怨”或“宽博爱人”的形象,而要关注她在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甚至于要谈到她觉得“造人没意思”,要辛锐锋利地摊开来讲:民众值不值得救。
鲁迅先生却也是从这里就埋下了伏笔。女娲以忘我的崇高精神,舍弃自身生命补天救世,而当女娲疲倦至死后,所谓“女娲之嫡系”还要跳出来利用她的死尸,没有感恩戴德,只有以此作为掠夺与权力的象征,以此借机讽刺忘恩负义和满心名利的小人。在这一刻,此前绮丽壮阔的场景都消解了。我只觉得庄严的《补天》是如此荒诞,冰凉而刺骨。
再谈《奔月》:叹先驱者的命运。通读《故事新编》,我认为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化“神” “普通人”这一特色是最为鲜明的,而《奔月》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相比描绘后羿在传统认知中“挽弓如满月,射日救苍生”的英雄时刻,鲁迅在问:以后怎么样?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之后,也把天下的奇禽异兽射了个精光,每天只能和嫦娥吃"乌鸦炸酱面",“以后的”后羿,大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妻子每日蛾眉直竖,家务事是一地鸡毛,反复念叨自己曾经射杀“封豕长蛇”时的后羿也让我的心里蒙上一层祥林嫂的伤感。整日纠缠在日常生活的琐事当中,这就导致后羿自身精神的“平庸化”。
鲁迅先生并不是拘泥于艺术地解释古籍经典,而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就是说,“故事”是旧有的,却得到了“新编”,作者按革命需要与政治情势,赋予了别致的描绘。
《采薇》伊始能看出伯夷叔齐都具有很好的礼教道德伦理观念,“礼义廉耻”“忠孝仁爱”都是他们所追求的,但随着这层“庄严”的面皮被剥落,其下是低廉的虚伪道德和迂腐木讷,伯夷在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时,表现出的却是束手无策,是求助于超然的精神世界而不问世事的逃躲回避。
《故事新编》非凡的想象力的灵感在点染铺篇间扶着旧日风雨,鲁迅先生挖掘出了庄严下的荒诞,可是在这份荒诞中又恰恰表现难能可贵的庄严。拜读至此受益良多,先生的"新"风搭载着我,在文学之旅翻过八千里,歌遍云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