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摘录:
我们每天都出门走走,我们爱说“探险”去。早饭后,我们得出门散散步,让老金妻女收拾房间。晚饭前,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因为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
这是杨绛与钱锺书夫妇二人在牛津留学时期,每日出去散步,他们把这叫做“探险”。两个人都是与世无争,却自有一番生活的妙趣。
摘录:
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杨绛与钱锺书二人回国后,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却把夫妇日常生活的感受,当做美酒班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在忧患中孕育智慧。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迎来了短暂的欢欣雀跃,然而接下来确实普遍的失望,漫天的谣言。等待解放的日子,彰显着杨绛的文人风骨与质朴的爱国之情。
摘录:
我们免得犯错误、惹是非,就离群索居。……颐和园后山的松堂,游人稀少,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后山。那里的松树千姿百态,我们和一棵棵松树都认识了。
看动物吃东西很有趣。狮子喂肉之前,得把同笼的愤慨,因为狮子见了肉就不顾夫妻情分。猪类动物吃花生,连皮带壳,熊吐出壳带皮吃;猴子剥了壳还捻去皮。可是大象食肠粗,饲养员喂大象,大团的粮食、整只的苹果、整条的萝卜、连皮的香蕉,都一口吞之。可是它自己进食却很精细;吃稻草,先从大捆稻草中拈出一小束,拍打干净,筑筑整齐,才送入口中。我们断不定最聪明的是灵活的猴子还是笨重的大象。我们爱大象。
新中国建立后,杨绛和钱锺书克己守法,安分守己地过着日子,自称不过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然而在各式运动中,夫妇二人也难免怕犯错误。为了免得犯错误、惹是非,一家三口的日子有些“离群索居”。这本是有些孤寂难捱的日子,三口之家却也寻找着乐趣。“我们和一棵棵松树都认识了”,足以见得这段日子还是难过的,为数不多的乐事便是去颐和园后山的松堂和动物园,时间久了,连动物园中各色动物吃坏东西的细节都摸清的,还觉得“很有趣”。这本是有些窘迫的处境,在杨绛温和恬淡的文笔下,竟透露出了云淡风轻的岁月静好。
摘录:
大热天,武汉又是高温地区,两人回来,又黑又瘦。黑是太阳晒的,瘦则各有原因。锺书吃惯了我做的菜,味淡;我婆婆做的菜,他嫌咸,只好半饥半饱。爹爹睡觉不分日夜。他半夜读书偶有所得,就把健汝唤醒,传授心得。一个欠吃,一个欠睡,都瘦了。
我觉得这段话虽然平实,却很有趣。锺书吃不惯母亲做的菜,阿瑗则总是被杨绛的爹爹、也就是自己的姥爷半夜叫醒传授心得,“一个欠吃,一个欠睡”,竟都瘦了。但书中并无一句埋怨之词,反而透露着一股子忍俊不禁。
摘录:
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这是杨绛一家一九五九年搬进“东四头条一号文研所宿舍”后,由于家里的阿姨不擅长做菜,一家三口常常下馆子。杨绛写道,锺书和阿瑗都是擅长“选择”的,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连下馆子,也是钱锺书选的菜好吃,杨绛选的菜“终归是不中吃的”,“仿佛是一个昏君”。在馆子吃饭的时候,钱锺书虽是近视眼,但耳朵特灵,阿瑗则耳聪目明,两人边吃边评论着眼前吃客发生的戏或故事,杨绛便从他们的评论中听戏,因此三人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趣味无穷。
摘录:
可是她出国一年,我们想念得好苦。一年后又增加一年,我们一方面愿意她能多留学一年,一方面得忍受离别的滋味。
这段时间,锺书和我各随代表团出国访问过几次。锺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比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平时家居琐琐碎碎,如今也都成了“石子”,我把我家的“石子”选了一些附在附录三。
生活如同在海滩上散步,随处都有不起眼的小石子。细细碎碎,一把一把的“石子”,正是生活留下的痕迹,随处都有数不清的、想不到的乐趣。只是不知杨绛独自一人翻看着一家人收集的“石子”,该是怎样的况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