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时候,我们一家老小二十余人在一起喝酒聊天(3天,三十儿、初一、初二)
聊了太久以至于开始聊工作。。。那时候我发现我的家人并不是特别清楚我到底是做什么的,囧
于是我们家的春节话题被我引入了歧途。。
我先在大家微醺的时候晕乎乎的解释清楚了DiSC是个啥哈哈哈,以及我的主要工作Everything DiSC Master Trainer是个啥?DiSC和广为流传的乐嘉色彩有啥区别等问题。。
我说人家乐嘉那是民间专家,是走明星偶像路线的 ;而我们是砖家,走严谨的科学路线。 当然,科学严谨在我国几乎不是一个能让人大富大贵的事儿,可能只有掉头发的结局而已。(请参考近期的一出好戏:翟先生的北电博士及北大博士后)
跑题了,回到主题。
反正在搞清我是干嘛的之后,我家就不讨论那些被年轻网友诟病的春节话题了。转而讨论,“那你给我说说,你侄子侄女们到底都是啥性格类型,以后能干嘛!!如果类型不好,能不能改,几岁开始改?!!”
喝着京A的飞拳IPA、葡萄牙的波特、法国98年的贵腐酒,烧着烤,一大家族老小春节讨论Everything DiSC,极其梦幻吧。
关于答案,从3-8岁的我家侄子侄女身上能不能看到DiSC类型?
我说,是可以的。虽然不能给他们做什么职场测评,但是我们可以观察,而且是积年累月的观察。
接下来,我是这么进行的,
首先,和大家解释了DiSC到底是个啥。这个理论,好就好在又靠谱儿,又很简单。理论不再赘述,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之前一篇文章:
用Everything DiSC控制情绪的开关是一种什么体验
刚说到这儿,我就被无情的打断了,“理论,我最不喜欢理论,从小上学就讨厌这两个字,能直接告诉我四个类型是啥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在此,我想说说理论的重要性。” Everything DiSC课堂上练就的耐心让我可以平静的娓娓道来 —— 然而,这是我的幻想,实际情况是,吼了我弟一嗓子“臭小子你给我好好听!!!” 哈哈哈。和家人在一起,情绪开关容易被触发,但3秒钟平静下来。继续娓娓道来……
理论之所以能被称为理论,是因为它适用于解释其领域适应的一切问题。
举个例子,
我发现有小朋友为什么数学学不好,那就是在理论还没彻底搞清楚之前,就着急开始做例题。例如,三角形内角之和180度,这是个数学里面大家都熟知的定理,这个理论适用于一切三角形。但您的孩子是真明白,还是自以为明白了?
自以为明白但实际没明白的坏处就是,不能活学活用,所以简单的例题还能凑合,稍微一变形,就被迷惑了,就搞不清楚问题的实质了。
同理,心理学理论也是一样,掌握清楚了DiSC的基础理论,看谁都可以看的明白,DiSC普遍适用于精神健康的人类,适用于一切P2P(People to People)的场景。而且孩子是一个动态成长过程,光知道四个类型,而不知道背后的原理,只能解释了一刻,而不能了解其背后的模式,没有意义。因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解释清楚DiSC四个类型之后,先探讨父母自己的行为。
分析别人之前,先分析自己,自己就是练习DiSC理论的最好的例题。
当然,我家不太一样,我给我家大人都做过Everything DiSC职场测评……………职业病嗯。看他们分析来分析去,其实我手机里都收藏着大家的报告,没想到啊,这存了3年的报告,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不出所料,有以为自己是S的,实际报告是个D。
有突然发现自己是个i, 所以小时候和自己爸妈闹不到一起去突然深感释怀的。
有开始讨论,原生家庭对于现在小家庭的影响的,一家五口,一网打尽。我这是度过了多么有意义的春节啊。
还有带着狗狗的,开始讨论狗的类型……我不敢说狗,我观察的少,但是我可以说说熊猫。
你们有长时间的观察过熊猫吗?
我有,我观察过十好几个熊猫了。
因为我家有联通324熊猫频道……天天直播成都熊猫基地,再配合微博上他们每天的熊猫特辑,我故意有观察了2017-2018的大概15个明星熊猫。哇,若再累计15个,我的样本达到30的时候,我就可以在知网上发布熊猫性格类型论文了哈哈哈,然后我拿博士,然后我去申请博士后,走上人生巅峰。
话说回来,观察的多,就会发现,熊猫也有“快、慢、友善、挑战”等明显的分别。熊猫都能看的出来,别说孩子了……
经过对于大家各自的各种剖析,终于大家从自己身上深刻的明白了彼此的差异。这对我来说可是很有趣的课堂——都拿着酒、、、且相互之间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且认识时间贼长。
相处时间长,并不代表相互了解,更不代表相互理解,也许也不代表相互还爱着
但是,有血缘关系啊,还得继续一辈子啊
华健春晚上不是唱了,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所以不管大家是怎么差异的,只有有爱,都不是问题,
爱会把差异变成“接纳、理解、宽容、欣赏”等一系列美好的词汇
—— 这不是美好的愿望,这是Everything DiSC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是可以被科学的阐述及应用的。
于是,在解释清楚DiSC四个类型之后,在探讨了父母自己的行为之后,终于走进了熊孩子乐园。
和孩子们,肯定无法做测评,而所有的资料就源于这一屋子大人——观察也是一种科学方法。
我们家人培养孩子信奉在基础礼仪之上的散养文化,因此这几个孩子的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比较明显的,几乎是原始状态,不是培养出来的,或者说起码后天的教育没产生什么显著性影响。
基于激烈的讨论和各种摆事实讲道理,家人一致达成了共识,那三个孩子,(只看四个类型)
大姐8岁是个D,
老二4岁是个暖男S,
老三坏小子3岁是个D(春节经典语录:我不和哥哥姐姐玩了,他们不听我的)
至此,我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打算实质推动一项研究行动(其实去年就开始了),
那就是,关于孩子的DISC类型研究项目!!
目前我们计划第一场仅限我们的VIP参与,
Everything DiSC四有青年汇成员快快来参加2019年第一场活动!
有孩子的热烈欢迎,没孩子的欢迎来听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