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人类作为群体动物的天性,就是希望从众。
eg:宣传抽烟的坏处,和说明“美国其他州80%的大学生不抽烟”哪个效果好?
2.安慰别人的两种经典误区:
(1)将人分类,贴上星座、血型、地域和水逆的标签,实质上是在降低他的独特性;
eg: 我们安慰自己点菜时犹豫不决或是情绪喜怒不定,是因为“我是双子座”,也不要用“他们那种人就是那个样子”下结论。
(2)急着求共识,急着说“我懂你的苦衷”,可是,我们真的懂吗?
eg: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安慰别人的话,比如“人生就是要往前看”“不要这么悲观嘛”在当事人耳中听起来,可能都像风凉话一样。
3.面对复杂的情绪,不要为了追求方便而粗糙的归类,不要追求有效率地秒懂,也不要追求能够一次搞定,永远解决。面对大众心理,跟面对个人情绪,请采用不一样的态度。
学习输出:
晨跑的时候听樊登老师讲《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也提到了对于别人的倾诉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阻碍倾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建议。“我觉得你应该…”,这不是倾听,而是在打断对方。
(2)比较。“你这算不了什么,跟你说我那个事”
(3)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4)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
(5)回忆。“你这事让我想起来……”
(6)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不至于”
(7)同情。“哦,可怜的宝贝”
(8)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9)辩证。“我原来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是昨晚怎么怎么样”
(10)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这样的”
在对方情绪抓狂时,最重要的是去体会他的感受,说我能够理解,你真的很难过。当你能够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的时候,对方的情绪就会立刻好转,他会点头。
这堂课感觉和《非暴力沟通》中的理论非常相似,倾听时不要去打断别人,无论是安慰、说教、比较、同情,其实都对对方于事无补,正确的方式是去体会他的感受。但在体会的过程当中,也不要急着说“我懂”,而是要试着去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重要的是说得具体一点。不是“我懂”,而是“我懂你的感受,你是因为……而难过,对吗?”帮助他人去厘清情绪发生的真实原因,这和对待自己的情绪,是一样的。
我一直都不愿意和家人去倾吐心事,其实是因为家人经常用阻碍倾听的方式来回应我。大学时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内心又不够强大,所以尝试去跟家人沟通,想要换一个专业。家人的回应是“你以为学别的专业很容易吗?学哪个都不容易,省省力气吧。”后来读研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打电话回家,家人也总是说“别人怎么就没你那么多事儿呢,谁读研都累”。
当时自己只是感觉到很愤怒,不被理解,但同时也觉得有点内疚,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是我太矫情了?”今天再回想起来,便明白了:不是我的错,而是家人没有去倾听我的想法,帮我厘清真实的需求,所以才会导致我们之间的沟通不畅。
但话说回来,樊登老师在《低风险创业》中提到:父母没有错,他们对待你的方式只是受他们的文化水平、知识所限。所以我可以做的是,一方面在对待他人的倾诉时,采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应对;另外一方面,如果别人无法满足我对于“倾听”的需求,我可以教会他(比如给我的老公讲讲《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或者借助自己的力量去厘清情绪。毕竟,“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