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摄影产生的兴趣是我从未预料的。从小时候到现在,面对镜头不能坦然而然。很偶然的机会从给一个摄影师当了一次模特之后,自己也被鼓励开始拍照。摄影是继写作之后另一个我觉得能够表达自己情绪、想法和幻想,同时自己能够承担的表达方式。摄影在“超出想象”这一点上,似乎常常比写作要给我惊喜。
一开始自以为可以阅读英文版的《论摄影》,但是才读了很短的篇幅就意识到这种想法的幼稚。先不论语言上达不到准确理解桑塔格比较晦涩(高深?)的表达,仅仅是内容上的丰富性,让人就有种窒息感。后来买了黄灿然先生的中文译本,译文非常流畅,并且读起来有种按动快门的节奏感。这才鼓励着自己把这本书读完。
这本书涉及了一部分摄影史的内容,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不是摄影专业,同时也比较惧怕读历史书籍的人,还是有一定难度。但是即使和我一样状况的人,读这本书的收获之大也值得我们克服遇到的这点困难。
读这本书就像是站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迹之前,感觉万物无言,你只能惊叹于眼前的景色。桑塔格的才华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因为真切地体会到巨大的差距,感觉只能引用一些书中的话来向别人推荐才稍微妥帖一些。
译后记中有一句话可以用做这本书的推荐语:“它不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无疑都应人手一册......”。不过我个人觉得,即使不是摄影爱好者,这也是本读起来让人啧啧称赞的书。其中有一章涉及中国摄影观,其中很多内容还是有前瞻性的,作为中国读者读起来尤为亲切。
自己平时也有些摄影方面的疑问,而这本书,解答了其中的很多疑问。我列出其中几个问题,并引用书中话来解答。借此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1. “什么是摄影?”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利的关系。”
“它主要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防御焦虑的方法,一种权利工具。”
“摄影已变成体验某些事情、表面上参与某些事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机像枪支和汽车,是幻想机器,用起来会上瘾。”
“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
“拍摄,从而拯救平凡、老套和卑微的事物,亦是一种个人表达的巧妙手段。”
“摄影像语言一样,是一种创造艺术作品(和其他东西)的媒介。”
2. “摄影:现实?超现实?”
“但从根本上说,相机把每个人变成别人的现实中的游客,最终变成自己的现实中的游客。”
“贫困并不比富裕更超现实;一个衣衫褴褛的身体并不比一个盛装出席舞会的王子或者一个纯洁无暇的裸体更超现实。超现实的,是照片所施加——和跨越——的距离: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
“而任何现实都不免要被占有,不管是丑陋的(因而应该纠正)还是仅仅是美丽的(或被拍摄成美丽的)。”
3. “摄影和摄影师?”
“摄影的性质暗示与摄影师作为摄影作者有一种模棱两可的关系;而一味有才能的摄影师拍摄的作品数目愈大,品种愈多样,它们就似乎愈是获得某种公司式的著作权而不是个人的著作权。”
“在摄影中,总是题材主导,不同的题材在数量庞大的作品的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之间制造难以跨越的鸿沟,混淆了识别标志。”
4. “摄影是否存在标志?摄影作品有没有好坏之分?”
“它打开一种全球性口味的可能性,也即不管是什么被拍摄对象,也不管有没有被拍摄对象,不管是什么技术,也不管有没有技术,都不能被用来取消一张照片的资格。”
“不存在坏照片,这说法不完全错——只存在不那么有趣、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神秘的照片。”
“摄影的品味倾向于——也许还必然是——全球性的、兼收并蓄的、放任的,这意味着归根结底必须否认好品味与坏品味之间的差别。”
5. “摄影的影响?”
“摄影师企图改善现实的贫化感,反而增加这种贫化。事物转瞬即逝的那种压抑感更强烈了,因为相机为我们提供了把那稍纵即逝的时刻‘定’下来的手段。我们以愈来愈快的速度消费影像,并且就像巴尔扎克怀疑相机耗尽一层层身体一样,影像消耗现实。相机既是解毒剂又是疾病,一种占有现实的手段和一种使现实变得过时的手段。”
本书开头的第一句话:“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为什么我们会陶醉于摄影?一些人可能认为它只是“捕风捉影”一样的虚幻(但是又爱上它能够带来的幻觉),但另外一些把它当做真实存在的铁证(证明“存在”而具有非凡意义)。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仅仅是它带来的影像魅力,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有吸引力。
==============================================
文章中引用全部出自:
《论摄影》:插图珍藏本/(美)桑塔格 著 黄灿然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