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为发生了一件小事,今天想展开一下关于人与人如何进行交流沟通的思考。
事情的具体经过就不赘述,提炼总结一下,就是我只听到了对方表达的字面层面的意思,没有站在ta的立场,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情绪和情感涵义,结果就只是简单做了最浅层的回应,对方抛出的橄榄枝我没有接住,ta悻悻而归。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习惯五——知彼解己,是很多即便已经处于高效能阶层的人都无法时时刻刻保持的一种习惯,这需要经常练习和日常复盘。在跟其他人沟通时,我们很容易为了支撑自己的论据而力排众议,总想为自己的观点筑起高高的围栏,那种强烈的“为自己的内心代言”的使命感,在相对而视的场景下很难想到还有“同理心”这样一种东西。而有效沟通的精髓就只有一条,同理心。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何指导实践呢?我把生活中沟通交流的场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争锋相对,需要自己据理力争的场景,往往出现在具有竞争性的场合,比如,辩论赛和法庭,结果只能是输/赢或者赢/输;第二类是除第一类以外的所有场景,即,理论上通过运用同理心总是可以实现双赢。在第一类场景下,我们要把自己的优势放大,并能敏锐捕捉到对方的劣势,从对方地盘抢金子往自己脸上贴,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遇不上几次这样的情况。更多的是第二类场景,需要我们运用同理心,首先忘我地把自己想象成对方,把自己套进对方的灵魂中去倾听、去体察,然后再把自己拔出来,通过组合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想办法给对方以恰当的回应。可以是真诚的赞美和鼓励,可以是敲碎对方一个顾虑,也可以是帮对方一起蹚出一条路,等等,总之要让对方感受到你懂ta。【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给对方以超越期待的惊喜】,这是我能想到对沟通效果最大化的一个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