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题:《家的意味》
课标要求: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的“道德修养”。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的“道德修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中的“第四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学习目标1. 通过观看儿时照片、分享家族照片、了解家的故事,能够阐述“家”的内涵,进而能够辨别因各种关系组成的家庭。
2.通过分享家的故事以及“家里的年味”引发对于“中国的家”认同,进一步认识到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社会的作用,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识家之意 结合学生自身的照片及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理清因各种关系组成的家庭
【二】品家之味 学生通过交流分享想家的时刻,以及家中的年味,感受家的意义。观看《习近平“典”论-家》的视频,体会家对社会的作用。
【三】扬家之风 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家风家规家训,体会良好家风的作用,进而传承家庭美德。
李老师意见:1.三个环节设计不错,但是情感感召力度不够,讲解内容深度不够。
2.思维导图的设计应该将家的作用前三条应该单独分为家对个人的作用,四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3.学习目标的表述第一点没有体现情感态度
反思:1.这一课知识内容看似简单,但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确实感觉到有难度。
2.因为前期想单独给5班设计这个课,所以没有多去试课,导致每个环节的把控担心出现问题,结果问题更多。
3.从学生自身的照片来激发学生兴趣可能并不适合第一环节,可能之前在其他班的设计案例更合适。自己也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