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文化差异的缘故,钱德勒的经典小说《漫长的告别》,我看得很费劲。前几章一直陷在一个疑问里:为什么主人公马洛会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醉鬼如此上心?看完整篇小说,这个疑问依然存在。可能因为我是一个慢熟的人,不理解什么叫一见如故。
小说开始于马洛和特里的第一次见面,结束于两个人的告别。贯穿全篇的是马洛对特里的执着——执着地相信他没有杀妻,要为他洗刷冤屈,为此不惜以一己之力与所有人对抗。
比马洛更执着的是艾琳。艾琳被称为“金发花瓶”、“空心美人”,顶着韦德夫人的身份,为一个在战争中消失十年的爱人守身如玉,人在此时此刻,心在彼时彼刻。和爱人的重逢击碎了她所有的梦幻。她在最后的自白中写道:
他是那个我曾爱过、嫁过的男人的空皮囊。那天下午是唯一一次,我见到了战后回来的他——起初我没认出他来,后来我认出来了,而他立即就认出了我。他应当在挪威的皑皑白雪里英年早逝,我那献给死神的恋人。他回来了,与赌徒为友,为富娼之夫,成了个受宠而堕落的男人,或许之前还干过坑蒙拐骗的勾当。时间使一切都变得低劣平庸,满目疮痍,皱纹累累。人生的悲剧,并非英年早逝,而是日益老去且日益下贱。我不会步此后尘。
艾琳的死,与其说是畏罪自杀,不如说是绝望而死。悲哀的是,那个男人从未对她付出真心。
我不知道特里对马洛有没有友情,更多是也许是欺骗与利用。痴心错付,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结局不免令人唏嘘。
不想剧透,所以,随便写几句吧。钱德勒的语言很特别,塑造的人物也很特别。马洛大概是文学史上最毒舌的侦探,甚至是最毒舌的主人公。无论何时何地,他那张嘴绝不饶人。有评论说,马洛不是死于多事,就是死于嘴贱,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