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李朋云老师这周给我们推送了《英语学习》教师版上的两篇优质文章作为工作室研修的必修内容,我认真学习了林红老师的《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英语课时教学目标设计》,郭华和徐广华老师的《如何实现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这两篇文章虽然内容不同,但是不管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我们的教学最终的指向都是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01.所学
我首选阅读林红老师的《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英语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因为在我看来目标应该排在最前面,就如李朋云老师常告诉我们的那句话“去哪里比怎么去更重要”,所以我的选择就是从更重要出发的。
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在发生改变,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最初的考虑是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目标。
但是经过学习之后,我才明白这种设计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单独从这四个方面定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就切断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联系,割裂了整个教学过程,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缺少逻辑系统,而且还容易表述不清,根本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呢?
在文章中,林红老师告诉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融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为一体,设计层次清晰,逻辑合理,关联整合的教学目标。
那么我又有疑问,如何做到设计的层次清晰、逻辑合理?带着疑问我继续寻找答案。
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活动观体现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次,它反映的是学生基于语篇主题进行意义探究的全过程,而且这三个活动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关联递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应该是与目标对接的评价活动。
通过研读学习,我发现语篇分析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最起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讲语篇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研读语篇,然后根据What,How和Why进行目标设计,要求设计出来的目标必须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还必须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方面。
02.所行
上周我们英语组开展教研活动,我们先从七年级的一个阅读语篇开展听评课活动,这周我们组开展同课异构,我和张瑜老师需要在七年级不同班级进行授课。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没有研读文章之前写出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能够:
1.通过阅读获取并说出四个学生喜爱的运动信息。
2.运用“Somebody likes...He/She often plays... and it’s...等句型介绍四个学生喜爱的运动。
3.借助知识框架结构,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运动。
这个目标虽然是依据了英语学习活动观,但是学习过文章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教学目标中使用的动词并不正确,这些动词并不符合认知层次的发展过程,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正确把握英语学习活动观三个层级活动的名称来表述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我们可以开展获取、梳理、概括、整合等学习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我们可以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内化、运用等学习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我们可以开展推理、论证、批判、评价、想象、创造等学习活动。
于是,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基础上,我开始对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能够:
1.获取四个学生的信息(拥有的球类,喜爱的运动项目以及对运动的观点),梳理、概括这些信息,整合成结构化知识。
2.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三个学生所喜欢的运动,分析、判断他们热爱的原因。
3.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采访小组成员所喜欢的运动,为学校体育俱乐部招募成员做准备。
修改过后,为了保证目标陈述准确,我又用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来再次分析我的教学目标。
A. 行为主体,即完成行为的学生;
B. 行为动词,即说明学习课程后学生能做什么;
C. 行为条件,即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D. 表现程度,即学生完成活动的标准。
这四个基本要素在我看来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依据什么标准做到了什么”。比如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学生在获取语篇信息的条件下,能梳理、概括信息成结构化的知识,我觉得这四个具备要素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去检查我们的目标是否合理。
当我修订好教学目标之后,我开始设计教学活动,我发现这个逆向思维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教学设计,而且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更加有方向,尤其是我们设计问题链的时候,因为语篇研读深入的原因,我们更能设计出高阶思维的问题,不仅如此,我们的目标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这是一个“看见”与“被看见”的互相照见。
03.所思
周五课间操时间,我们英语组针对我周四的讲课和课件内容再次进行研讨,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因为先确定了目标,所以我的教学活动设计便有了更清晰的方向,虽然不是自己的学生,但是这节课下来效果还很不错。
对于思维品质的提升,我更多的选择了问题链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更趋向开放性,这样就保证了更多的学生有话说,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文化意识的渗透,我把语言学习和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如我没有单纯地教球类的单词,而是用中西方的体育明星,像姚明,李娜,马龙,郎平和梅西等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体育明星的同时学习球类的新单词;当然通过观察英国和美国的国旗让学生判断football是英式,而soccer是美式足球;从中国学生为什么觉得乒乓球更容易学,引出乒乓球是国球,我们新乡是乒乓之乡,WTT冠军赛在新乡举行,刘国梁是我们新乡人等等,这些都是体育方面的文化,当我们用文化点燃学生的热爱,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文化自信。
当然通过学习,我再次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研读课标,我们更要去开展教学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思行合一。
以前我追求“学思行”,现在我换一种方式变成“学行思”,我觉得没有行动的思考是肤浅的,当我们去践行后,我们再次形成的思考才是真实且深刻的。
学习路上,我们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千锤万凿出深山”的躬耕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打开专业成长的那一扇,看到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