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越表扬越自信!”在这种观念导向下,当孩子进步的时候,家长们最喜欢用表扬或奖励的方式,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厉害。而且家长们也发现这招还挺灵的,好像一表扬一奖励,孩子还真发生了不少变化。于是,家长也越来越喜欢用这些方法。
“宝贝,你真棒!”确实是表扬,但却是显得比较空泛的表扬,实际上只能博得孩子几次的欢喜,从长期来看并无多大的激励作用。大多数的家长只会表扬却不会鼓励,表扬和鼓励都是对孩子的正面肯定,但是二者有实际上的区别。
不少家长也反应说,平时很重视孩子的感受,孩子做得好就会表扬孩子,但是次数多了,孩子基本上对表扬没有任何反应,这就是空泛的表扬对孩子的意义。
01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在过去的10年里,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
实验表明,被鼓励为努力的孩子,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在后来的实验任务中更倾向挑战难度大的任务,在受挫后能较快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更经得起打击。
被表扬为聪明的孩子,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聪明,并背负了“聪明”的包袱,他们为保住自己的“聪明”头衔而选择了更为容易的任务,挑战精神较低,在受挫后容易体验到更深的受挫感,抗挫能力稍微低。小学四年级辅导
德韦克解释道: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02
“鼓励”和“表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激励方式
关注的阶段不同:“鼓励”关注的是活动过程,关注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的努力,这更容易让孩子产生信心。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孩子也会在做其它事情上,不遗余力地继续努力,保持昂扬的斗志,无论是否取得成功。而“表扬”关注的是结果,孩子不容易控制结果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一种不确定性,从而动摇信心。过于关注结果,孩子会产生过多功利的想法,一旦出现一些结果不太满意的事情,孩子可能就会降低兴趣,一旦失败,也更容易放弃。
比较的方向不同:“鼓励”常常是对孩子努力过程的评价,是一种纵向的、动态的评价,是拿孩子的现在与过去作比较,孩子会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以后一定会更好,增强了自己的信心。“表扬”常常是对孩子学习结果的评价,而这种对结果的表扬多是建立在与他人横向比较之上,虽然孩子可以掌控自己,但别人会怎么样,孩子却是无法决定的。这样,孩子关注的点不是自己,而是怎么胜过别人,成功还好,一旦失败,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失败感。
关注的对象不同:“鼓励”更多关注孩子所做的事情本身,以及孩子做这些事情时,他们的情绪、状态,孩子也很容易从努力中获得成就感。“表扬”更多指向孩子本身,如聪明、天赋等,而这种东西孩子往往难以决定,这容易导致孩子为此背负包袱,一旦遭遇挫折,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对自己做出全面的否定。
03
正确表扬“表扬”和“鼓励”,孩子会发展得更好
不应以偏概全
当孩子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表扬其行为,而不应含糊其词地表扬其整个人,如“你这样做了就是好孩子”、“我儿子真行”、“我女儿真听话”……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是不能分清行为与整个人的关系的,如果你表扬小孩整个人,他会理解为他自己什么都行。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小孩在受到某些表扬后,会骄傲的原因。孩子今天认真完成了作业,应鼓励说“今天你做作业真认真”,而不是表扬“你真用功”。
除了语言上的表达,也可以包括非语言的表达
对孩子的进步、正确的行为,有时表扬鼓励不必很正式,可以对他回应一种肯定与信任的微笑,可以点头示意表示赞赏,可以给予一个亲切的抚摸动作,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的肯定和鼓励。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应用不同的方式
幼儿倾向于物质奖励为主,青少年则倾向于精神鼓励为主,幼儿倾向于更为直接的公开的表扬;而相对大的青少年则以更含蓄的信任与幽默表达为主。
父母空泛的表扬会给孩子贴上标签,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做好,他就会去寻求别人的认同,这时他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取悦,而不是来自他内心的动力。
真正的鼓励不是空泛地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从而能够引发孩子的自我评价,提高他做事情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大师德雷克斯所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家长对孩子做到了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孩子的成长会给家长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