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杂谈(11)湿热之体
黄岐之
(一)
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输布津液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发生的水湿停滞,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虚弱的人很容易内生湿邪,也往往难以抵挡外来的湿邪。脾为肺之母,脾虚会影响到肺。肺虚会使肌表不固,卫气虚弱,抵抗外邪的能力差。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热常与湿并存。“阳热体质”很容易使湿“从阳化湿”;外湿久留不去,也会转化为热;内湿长期不除,最终转化为热。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湿热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二)
湿热之体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持征的体质状态,表现出面垢油光,易生痤疮,肢体沉重,口干口苦,心烦懈怠,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舌苔黄腻,脉滑数。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由湿热轻重分为湿重热轻证候、湿热并重证候和热重湿轻证候。
1.湿重热轻证候:无身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
住处卑湿,水中作劳,汗出当风,湿衣裹身,湿邪客体;肺气失宣,肾阳不足,脾虚运化失司生湿,三焦气化不利等导致水湿过剩。湿渐化热,乃湿中蕴热,热轻湿重之证。湿为阴邪,故无身热或身热不扬;湿性凝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所以见头重肢困,胸闷脘痞等症;而湿浊困阻也会反过来困阻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常,故有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等,也是热轻湿重的征象。
2.湿热并重证候:神疲乏力,头重身困,胸闷脘痞,两肋隐痛,腰部胀痛,恶心呕吐,胃纳呆,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黄,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清湿欠早,久必郁热,化热入里。里热转盛,故小便短少黄赤,发热渐高,但不随汗出而解;口渴为热盛之故,但湿邪中阻,故虽渴而不欲多饮;恶心呕吐,胸闷脘痞,胃纳呆等症,是湿热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湿热相搏,腰络不利,故腰部胀痛,伴有热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均是湿热并重的表现。
3.热重湿轻证候:发热,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纳呆,两胁胀痛,身重头昏,心烦心悸,或胸闷气促,脘痞腹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长夏之际,湿热熏蒸,侵入人体,与湿相搏;过食肥甘,饮酒太多,酿生湿热;素体阳盛,或有伏火,感受湿邪,郁而不达,蕴结湿热;素体阳虚湿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湿遏热伏,或体湿误服温燥药,使热毒更盛,达营入血,湿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热;如是误治失治,湿热性类的疾病大多会转变为热重湿轻。若热盛于阳明胃,故口渴欲饮,湿阻于太阴脾,则恶心呕吐,纳呆、脘痞腹胀。脾胃湿热若熏蒸于肝胆,则易患黄疸(阳黄);热炽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等,也为湿热俱盛之证。
湿热体质的人性情急躁、易发怒。
(三)
导致湿热体质形成的原因有先天遗传,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嗜烟嗜酒,长期熬夜,滋补不当,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心情抑郁等。肝胆的疏泄功能就是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如果肝胆的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脾胃功能,肝胆之气郁结而化热,脾虚内生痰湿,体内又湿又热又闷,形成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的气候较难适应。
湿热体质易患疾病有皮肤疾病:脂溢性皮炎、酒渣鼻、脓疱、痤疮、毛囊炎、体癣、股癣、足癣;有泌尿系统疾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有肝胆疾病:携带肝炎病毒、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石症;其他疾病如腰背酸痛等。
(四)
湿热的原因不同,证候有异,有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湿热痹证。治疗大法当清热利湿,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以化湿为主,热重清热为主。中药方剂可咨询中医生,对症施治调理。
湿热体质的调养原则是疏肝利胆,注意以下方式的预防保健。平素注意调护改善湿热体质,防止疾病发生。
1.饮食调理 湿热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湿热之性最大),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辛辣刺激食物,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饮食清淡祛湿。特别要戒除烟酒。多食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薏仁、苦瓜、芹菜、荠菜、芥蓝、竹笋、紫菜、海带、西瓜、梨子、马蹄、绿茶、花茶、兔肉、鸭肉、田螺等。不宜食用麦冬、熟地、银耳、燕窝、雪哈、阿胶、蜂蜜、麦芽糖等滋补药食。湿热体质最忌讳食用油炸、煎炒、烧烤等高温加工烹制的食物。
2.生活起居 尽量避免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和居住,环境湿热可以使用空调改善。湿热体质的人皮肤容易感染,最好穿天然纤维、棉麻、丝绸等质地印衣物,尤其是内衣要注意,不要穿紧身的。
3.心理调养 不熬夜、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减轻和改善湿热体质非常重要。应该注意静养心神,避免性情急躁易怒、紧张焦虑压抑。经常练习深呼吸,将气息深吸至小腹部;多听流畅舒缓有镇静作用的音乐;练习瑜伽、气功、太极拳、舒展优雅的舞蹈。
4.运动养生 适应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练,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类球类、武术等。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锻练,多做几遍太极拳。
5.四季养生 春季多做拉伸运动,夏季多喝清热利湿的凉茶,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要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秋季多食水果、白粥、蜂蜜水,冬季少进补。
(五)
湿热体质的人除日常生活及季节保养外,还可以结合中医的其它方式保健。
1.药膳。 凉拌马齿苋。采新鲜马齿苋100克,清水洗净,切断,用少许酱油、麻油拌匀食用。
2.药粥。薏米绿豆粥。薏米30克、绿豆30克、大米50克。将薏米、绿豆和大米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熟即成。每日早晚食用。本粥具有清利湿热的作用,适重夏天食用。
3.药茶。西须饮。西瓜500克,玉米须50克。玉米须洗净加水煮沸,去渣取汁。西瓜榨汁倒入,混匀,冷却后服用。
4.按摩。选用阴陵泉穴和阳陵泉穴,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2次。
5.刮痧、拔罐。湿热明显时选背部膀胱经刮痧、拔罐。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四圣心源》曰,“土湿则肺气堙郁,不能化水,膀胱闭癃,湿气浸淫,因而弥漫于周身。”脾失健运则生内湿,或易外感湿邪而发病。又曰,“手厥阴,火也,……,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注:相火)。”“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热”。肝胆气机郁结而化热,脾虚内生痰湿,久而久之,形成湿热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