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连载)
【文章:廖友朋;图片: 完 璧】
农历己丑年来临,丑属牛,也就是说牛年到了。
牛于人类,是有许多奉献的。它耕田,运送物件,做它能做的一切,任劳任怨。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人要生活,要吃饭穿衣,是不能离开牛的。据传清康熙年间,成都地区曾发生过牛瘟,成都的老百姓恐慌不已。为避免瘟疫蔓延,人们便在牛市附近,建造了一座牛王庙,恭请牛王菩萨赶走瘟神,保佑耕牛健壮,人民丰衣足食。又有神话传说,一位修行道士,对牛关爱至深,治愈过不少患病的耕牛。他去世后,人们认为他便是牛的化身,敬奉他为牛王。在牛瘟流行的时候,人们想到了他,建了这座牛王庙,祈求牛王制止疫情蔓延——这座庙宇在清同治年间又培修了一次,即后来在牛王庙街的牛王庙。如今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有成功人士解囊,将整座庙宇搬至三圣乡花木园区。
前不久,我兴致勃勃地去三圣乡牛王庙观光。这座被花木园林簇拥着的庙宇,大殿前庭园四周,立了四通龟托石碑,碑上浮雕,表现牛的四季生活:《春耕》、《夏浴》、《秋耙》、《望月》。庭园中心是头低头觅食的水牛圆雕,它是那样的恬静,那样的安然。“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眼前牛的形象和牛对人类付出的辛劳,以及脑子里涌现的诗句,真让人感慨万千。
供奉牛王的牛王庙不只成都一座,不少地方还有供奉牛王的活动。在贵州遵义等地,相传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王的生日,便将这天定为牛王节。这一天人们给牛放假,为牛杀鸡,舂糍粑,有的还把糍粑做成漂亮的花样挂在牛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它照照自己被装扮后美丽的容颜,然后将糍粑作为牛的美味佳肴。类似供奉牛王的活动,也盛行在云南、广西的一些地区。
由于牛“与人为善”,人们写诗作画,编演文艺节目,牛的形象,几乎都是正面的。三圣乡牛王庙有副对联:下地俯首为孺子,上天奋蹄侍老君。在工作上任劳任怨作贡献的人,被颂为“老黄牛”。不少国画大师,包括齐白石、李可染、陈子庄等等,他们笔下的牛,是那么温驯可爱。就连戏曲小品《小放牛》,通过小牧童的演唱,也让人联想到他和牛和睦相处的欢快……
(下篇:《水津街和水井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