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节简单介绍了日本零售业的发展:中小零售店,大型超市,到准备引入便利店。
作者提到,20世纪60年代,大型超市迎来繁荣期。那么,这些的背景是什么呢?大量受过更好教育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整个日本也经历了20年左右的高速发展,GDP年均增长9.7%——收入的提高,再加上年轻人比例高,相应的消费提高,从而就是卖方市场的到来。
这里虽然没有提到,我也没有找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也像美国一样,大家形成了周末去郊区大超市进行消费的习惯——也许不同,因为日本还是比较小的,而且日本也不是车轮上的国家,但是消费者倾向于提高消费效率,多多益善,一站购齐,应该是可以预期的。那么,大型超市的兴起,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而,伊藤洋华堂顺势而为,期望加快门店的开设;随后,遭到了商店街中小零售商的反对。可以想象的是,大型超市的兴起,一定了损害了中小零售商的利益的,或者说,以往容易赚到的钱没那么容易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说:
虽然人们普遍信奉“大者为佳”,然而我所理解的经营在于方式方法,核心因素是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内容,与店铺规模的大小并无直接联系。如果能真正实现大型超市和小型商店的共存共荣,理应是一个绝佳的平衡状态。
我深以为然,虽然有人认为这只是托词。所有和客户的互动,其实都是存在相应的场景,此时此刻,而非所有时刻。发现客户的需求,甚至创造需求,都是要挖掘和设计在此场景下,和客户的互动,提供更好,或者说,顺势而为的产品和服务,是能实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写:时空切割术,因为消费者的注意力也好,消费意愿也好,不是平均的,是存在各种在具体场景下,非常具体的需求——同样的一瓶水,如果你能卖到新疆的沙漠中,给客户带来的价值,能和北京王府井买到水的时候的价值,一样么?在如此极端的时空变化下,如果说客户的需求就是会不一样,那么,没那么剧烈的时空变化下,也是有不一样的;因此,如何发现和挖掘客户的这种不一样,就体现出了经营的能力。
随后,作者还提出了非常正能量的产业观和竞争观:
任何行业都是如此。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越少越对自己有利,但是,一旦没有了竞争对手,事业往往会止步不前。。。
另一方面,当事业发展受阻时,怨天尤人是最轻松便捷的方法,但是轻松的背后即是停滞不前。只有正视自身的弱点,努力做出改善,并不断地向新目标发起挑战,才能脚踏实地地前进,得到稳步的成长。
所以,作者在美国考察时,发现了7-11便利店,才会想到引入国内,既是对中小零售店的妥协,也是换种方式达到目的而已:我想公司最终的目的是增长,如果开设便利店可以,那就来吧——千万不要混淆目的与方式,尤其不要纠结于自己是不是对的,而要找到什么的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