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吃透人性的书,首先他批判了我们常见到的“速读”、“多读”和“选好书”的做法。但是反对速读、多读的他,却每天读10-20本书,反对选好书的他却提倡读古典书籍,这份矛盾和自信是成功吸引我读下去的一大亮点。
毫无疑问买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冲着“高效”去的,虽然隐约知道不管怎么高效也不可能坐享其成。这就像古代帝王对于长生不老药的不懈追求一样,帝王们都知道在他之前没有成功的人,无论如何不相信自己也会是其中一员。
书一共分四章,开篇第一章就揭露三个读书的假相即我第一段所说的三个,要知道我正在践行100天读33书这项活动,这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自己送上门去让打脸。
事实上,我猜测这是作者演讲时一贯使用的伎俩,打破常识,带来意外,从而吸引听众注意力。从文中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他在委婉的解释这件事。
提升阅读速度,就会降低理解程度。
所以理解这个词是重点,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要完成什么读书任务,拿起书便读,甚至一边读书一边用微信和朋友聊天,一天读了多少本,读完后脑子一片空白,没有吸收到哪怕一点营养,那这么读,这个速度就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是讲究方法的快,就是另外的情况了,按作者所说,市面上的书,内容构成,大多沿袭过去知识,加10%—20%作者意见,加10%—20%新的事实。所以如果做垂直阅读,基础知识掌握以后,后边读书会越来越块,这也是他为什么一天能读10-20本书的原因。
选书的谎言,昨天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写了一点荐书的想法。所有人都会觉得选书一定要选“好书”,比如世界名著,四大名著之类。但是如果好书自己看不下去怎么办?
按书中所说,如果80%内容能顺利理解,被20%内容难住,这个难度是刚刚好的。所以自己感觉一下。
这是作者开篇第一张提到的三个观点,颠覆性,蛮新颖的。
后边三章,如果不是作者为了让读者看起来条例更清晰,或者为了凑字,完全可以放一块来写,角度不同,内容相差不多。
第二章提高阅读的准备,第三章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方法,第四章知识的输出方式。
都是围绕读书前对书、作者、背景等了解,对内容进行想象,提出自己问题,自己想获得什么。
读书时对书中所看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联想。在心中搭建架构,或者画思维导图。及时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读书后灵活运用,可以是文中一首小诗,可以是一些专业词汇或者数据,用来演讲、写作,甚至是聊天时炫耀一下,不但及时使用而加深记忆,也增加读书自信。
当然书中内容不止这些,但是,还是那句话,我们要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每一本书的内容,最忌奉为圭臬。
特别是一些畅销书的作者,他们摸清了出版的路子,摸清了读者的口味,往往一本书中,各种考虑的成分混合后,加一点新的东西进去,用自己的思路像调酒一样,调剂出来。
看起来厚厚的一本,读起来甘甜爽口,就像喝了几杯可乐,喝完打几个嗝吐几口气,似乎什么也没有了。
都是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