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屋檐下》 夏衍(1900~1995)年 创作于1937年 中国作家剧作家
该剧描写了在“七七事变”的前夕,居住在上海东区的一条普通的石库门弄堂里的一群社会上的小人物。剧作者在一次谈体会时自己都说;“我在这种上海的屋檐下生活了十年,各种各样的小人物我都看到过。像黄家楣的家里,父亲从乡下来看孩子,结果是大失所望;施小宝那样的人,也看到过,本性是善良无知的。”当然,剧作者也巧妙地有意识地利用上海地区的梅雨季节的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来反映出小人物在动荡不安的逼仄的环境中的苦闷和伤悲的,惨淡和晦暗的,无奈和挣扎的生活。也希冀着令人烦躁的黄梅天气,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下雨,雨下到一定程度就要天晴的自然规律一样,将剧中人物的生活环境与天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始终贯穿在窒息的日子里的那一种希望与失望的,折磨与煎熬的,混杂的,脆弱的情绪之中。
在这一条普通的石库门弄堂的房子里,居住着五户人家,在一天的时间里,同时展开了经历不同,性格各异的各自的命运。纱厂职工林志成和其妻扬彩玉一家;小学教员赵振宇一家;失业职员黄家楣一家;风尘女子施小宝一家;孤身老报贩李陵碑。这五户人家,既没有血缘上的关系,又没有历史中的恩怨中展开。
扬彩玉的前夫匡复是一个革命者,后来他不幸被捕入狱,死活不知,杳无音讯。他的好朋友林志成便主动地承担起和照顾她和她的女儿葆珍的重任。在患难的情感之中,在生活的所迫之中,他们便结合在了一起,并共同组成了家庭。
八年后,匡复被释放出狱,当他来到了好友林志成的家打听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下落时,却得知自己的妻子已经和好友林志成同居。此时的三人同时都陷入到了难以解脱的,爱情纠葛的内心矛盾的痛苦之中。
匡复,一个出狱时强烈希望能找到与妻子团聚的期望,却被无形的一堵墙隔在了他与妻子所属的现实面前。当妻子想要回到他的身边时,他又疑虑自己能否重新给她幸福的生活。当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和好友同居不单单是“为了生活”时,他也不忍把痛苦再加到他们的身上。便决定离开了这理不清的恩怨,道不明的地方,决定告别一切,再一次投奔到了革命的激流中,为更多的受难者们去奋斗。
杨彩玉,一个被生活所迫,命运无常的人,她既眷恋着匡复,渴望与他破镜重圆,又不忍心伤害在困难时给予她和孩子帮助的林志成,更不忍心看到由于她的离去给他所造成的痛苦和伤害。她的心给这二人真诚炽热的情感牵扯着,出现了一个两难的选择。一个在生活中铸成了的错,却要让一个无辜的人去承担恶果,是不公平的。在悲凉艰辛的境遇中,为别人着想,为所爱的人着想,这一些人性中美好的,纯净的一面,依然会存留下来,也依然会永存不灭。
林志成,一个痛苦在于受自己照顾的好友的妻子同自己同居,使他背负着良心上的责难,他没有一日不觉得自己的愧疚和负罪。好朋友匡复的出现之后,他的慌乱,他的无措,却也让他感到解脱,释放。尽管他还留恋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但更多的的良知和自责,使他选择了一条出走的路。
记得有一位作家曾回忆当时的年代时,他说那时的文章出现最多的是这样词句;“生活像一潭污浊的死水,散发着刺鼻的恶臭,需要暴风雨来冲洗一下呀!”“天呀,闷死人了!什么时候才会下雨呢?”那个时代,整个中国都在下着“梅雨”,沉闷,灰暗,忧郁。
当然该剧还穿插了其他的四个家庭,郁郁不得志的小学教员赵振宇和太太整日为了柴米油盐而争吵;失业在家,贫病交困的职员黄家楣和妻子为在老父面前掩饰生活的窘境而借债典当;因丈夫出海在外,而独自一人生活,却不幸被迫卖身的少妇施小宝,忍辱受屈地与不三不四的男人来往;在战争中失去了独子的李陵碑,因思念儿子而整日酗酒。这五家人家,他们各家有着各家的不幸与艰难,矛盾与痛苦,坎坷与磨难,都在情与理之中,他们共同地挤在了一个“屋檐”下,合奏着各自的命运的交响曲。
全剧结束了,我也从丰富多彩的,悲喜交集的剧情中走了出来。夏衍的话剧就像是一幅自然真实的社会风俗画,布局井然有序,高潮波澜起伏,散发着剧作者的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显示了剧作者的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我喜欢这一部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