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夏夜叹》中写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是说,夏天天热,天长夜短太难熬,开门迎来清风可以凉快些。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也在此时到达顶点。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前人所定的规律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何以为“伏”?唐人张守节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此时阳光太烈,暑气太盛,设“伏”为三,是警示人们应“隐伏避暑”,防止暑热、燥烈之气过度伤身。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这首《齐安郡后池绝句》,对夏日各景各色描绘得最为细致,犹如打开了一幅古雅的“池塘夏色图”,在那座清幽闲静的齐安郡后池,氤氲着夏之馥郁芬芳。“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东坡先生的词总是随性恣意,端雅清丽,寥寥数语,一个可人女子就活脱脱卓立眼前。
盛夏时节,人们常常能想到的三样事物便是,蛙鸣、蝉噪与荷香。从“青草池塘处处蛙”到“竹深树密虫鸣处”,再到“照水红蕖细细香”,及至一整个夏天,我们都在这些景致和物语里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