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亚瑟·乔拉米卡利 凯瑟琳·柯茜 | 微信读书
触及灵魂是我们在包括性爱在内的所有亲密关系中都要找寻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共情的指引,你就无法接近他人的灵魂。
想要知道共情的力量,就要去理解共情如何把我们从表层连接带到对一个人的完全接纳,包括一个人的不完美及其所有的方面。这种接纳既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因为共情在拥抱他人的时候,也会指引我们接纳自己,接纳我们所有的局限和不足。
在每一段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经历亲密感的不同阶段,经常会在不同的阶段之间弹来跳去。第一个阶段是理想化阶段,那时的我们被爱蒙蔽了双眼,用各种变形的方式来看待生活;第二个阶段是两极化,这时我们从任何事情都是“十全十美,正合我意”的想法走到相反的方向上,变得专注于他人的小瑕疵和小缺点。当我们看到了所有的不完美之后,就想逃离、躲避。事实上那些弱点恰恰反射出了我们自己的脆弱之处,我们却不自知。
从两极化阶段,我们经常会掉头转向,直接又回到理想化阶段,再开始重新来过;或者我们会继续奋力前行,希望最终能走上一条坦途。因为有了耐心、投入、客观和最重要的共情,我们才能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整合。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当作一个物体或一个东西来爱时,我们会想让那个人保持不变,这样就能与我们在头脑中构建出来的图像相符,而那个图像是经过仔细打造来满足我们的需要的。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关系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
被过多的需求所驱使的爱,其实是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是爱上了一个理想的图像,而不是真人。我们只有在愿意把他人看成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时,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亲密感。
共情并不意味着每件事情都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经历了这个过程,你才不会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进行笼统的泛化、非黑即白和投射的处理。
你想成为什么人?这是能深入灵魂的问题。你打算如何做到呢?这是共情的衷心回应。共情不会自动给你答案,但是它一直会督促你去进一步寻找答案。认识自己的历程也是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最核心的一个内容。
摔倒后再站起来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共情建议我们掸掸身上的灰尘继续前行,去寻找一个平衡点,在那里我们既能接纳我们现在的样子(所有的事情都混杂在一起),也能接纳我们想成为的那个样子(仍然很混杂,不知为何却更舒服了)。如果我们能谦卑地接纳那个不完美的(却是真实的)自我形象,我们也就能学会如何接纳他人的不完美。我们能接纳自己的冲突和复杂本性,也就能接纳他人的既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混杂状况。
心理学家罗杰斯对于“成为人”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一个人逐渐感觉到评价的核心在他自己身上。他越来越不用去在乎他人是否同意,去他人那里找应该达到的标准,让他人代替自己做决定或选择。他会意识到选择也在于他自己的内心,意识到唯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生活的方式能让我自己深感满意吗?能真正表达我自己了吗?”对于有创造力的人来说,这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
直面自己的错误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采取行动去改变可以被改变的部分是第二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这些不完美会是我们行动的根源,成长的动力。只有接受了我们有待进步这一理念,才能进入到那种成熟的、能随时调整的,也能实现自我转变的爱的最终阶段——整合。有了耐心、投入、客观和最重要的共情,我们才能进入到整合阶段。
想在关系中建立并维持相互的共情,需要不断地重新评估你的理论信条;当心自满情绪;小心认知混淆。
“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也是共情的一种有力表述。只有在实现我的过程中——在了解我自己、发现我自己、觉察我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绪的过程中——我才能讲出你。只有当我完全成了“我”,我才能准备好全心全意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入一段关系。发展出自我的意义就是为了把自我放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生活全都与关系有关。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要知道别人的需要,背负他们的悲伤,这才是对人真正的爱。”共情能给我们所需的洞察和信息,以理解他人的需要,分享他们的悲伤之深、喜悦之强。如果没有共情所赋予的相互理解和积极参与,爱就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简单词汇。
共情让爱成为爱。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亚瑟·乔拉米卡利 凯瑟琳·柯茜 |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