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会伤人读书笔记#
20190302 冉听花开的声音
书暂时只读了一部分。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有所耳闻。隐约中也感觉到自己身上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却没有真正的付出注意力去觉察。
借由看书和参加萨提亚线上培训为契机,我尝试着在点滴事情中找出这些影响的表现,并记录和思考,也就有了以下这些文字。
【1】
早上刚起床,老妈又在那里一直催来催去,抓紧时间,赶紧做这个、赶紧做那个。
我有点不开心,毕竟都已经成年已久了,这些事情不用催也会干得很好。而且,在她催促的时候,我也已经在做这些事情了。
自认为还是比较以平静和轻松的语气,跟老妈说了一句:“下次,还是在确定我没有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再催我吧!”
老妈的反应呢,不知道算不算是很激烈,马上脸色就很难看,口气很冲的说了一堆,大体意思就是:什么叫确定没做的时候再催?我说什么你就听着就好了。说你的事,没做就没做,还反驳什么。
【2】
这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我觉得这好像就是传统中国中的:子不言父之过。父母说什么都是对的,我说什么你就必须听,哪怕我说错了,你也不能反驳我。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孩子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允许提出反对意见的。在父母提出正确意见的时候,就照父母说的去做;而父母提出不正确意见的时候,听着,答应着,哪怕你不做,也不能指出他们的错误。如果你反驳了,他们会觉得自己权威受到挑战,必须坚决予以反击、打击;同时,他们还会非常的生气,必须你道歉才行。
我现在的想法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可能老一辈的人并不能够接受这样的想法,正如他们所做的一些事情也不能被我们所理解一样。
【3】
我的父母会非常的在意自己的面子。
有时家人亲戚做错了一些事情,他们会在私下里反复唠叨、反复念叨,说他们的不是之处、说应该怎么怎么做。但是,他们不愿意当面去提这些事情,哪怕是以很委婉的方式指出也不想去做。当面说的总是“很好”“挺不错”之类的,口是心非。除非,有了不可挽回的、坏的后果,他们才可能会说:啊,我早就说怎么怎么样。
实际上我现在与父母相处的时候,会有一个觉得非常为难的问题:是不是应该一直顺着他们的心呢?
他们说的意见对、说话好听的时候,愉快的接受;他们说的意见不对、说话难听的时候,随口答应着、装作没听见就好了。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做起来还是很难的。毕竟,人都是有情绪的,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保证一次想怼回去的想法都没有啊。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说,有时候会很嫌弃父母的唠叨呢。
【4】
然后就衍生出了第二件事情.
跟朵爸在打电话的时候,在一瞬间,又不自觉的想去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我还是很警醒的,最终忍住了没有说。
只是站在他的角度给他一些鼓励,适时地回应、引导着他往下说。然后对他说辛苦了,然后给他一个比较好的期望:相信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个警醒其实也是在多次不愉快沟通后形成的条件反射了。
我现在的认知是:其实很多情况下,有些人来找你说说话,并不是说想找你寻求一个解决方案,而只是想跟你说说话而已。
这个时候,不要给予建议,只要听就好了。然后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共情就可以了。
因为,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已经在他们心里,并不需要你去指手画脚。
【5】
我觉得这也算是自我成长的一方面吧。原来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与人相处时会有那么多让人反感的习惯。
之前的我,喜欢给别人提建议,喜欢做决定。这个习惯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
因我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对我为数不多的要求是只希望我遵从他们的想法,不希望我走出他们的条条框框。
我记得父母在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耐心会去听我讲完完整的解释,往往在听到前面几句话之后,立马表露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做下定论。
回想从小到大的求学生涯中,我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和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的。这样的事情经过了非常非常多次,也就说碰到非常非常多次的墙,伤害了小伙伴,自己也很受伤。
但之前我一直都没有找到症结在哪里,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去寻找。总是逃避了事,以为回避就算是没发生过一样。
不过,现在也不算太晚。
自我觉察,是一切好的变化的开始。
最起码,我的家庭和孩子不会在一个不良沟通的环境下,将这一种并不好的习惯传承下去。
【6】
好好说话,是现在这个时代,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能力;学会倾听也是如此。
我要成为一个高情商的沟通者。我希望也能影响周围更多的人,成长为高情商的沟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