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一直在主宰着自己命运的男人。
父亲在他的原生家庭里排行老小,上面有三个姐姐,在我出生的那一年,我的奶奶就去世了。
当一个人,他的生命之源-最有链接的母亲不在了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我无从得知,我只知道,在兄妹三人中我获得了父亲最多的垂爱,而我,后来也成了和父亲最像的孩子。
母亲曾开玩笑讲,我哥哥姐姐时父亲还是一个没玩够的孩子呢,对孩子们的爱更像是同伴。
也许是奶奶的过世让父亲有了对生命、对家庭、对孩子、对个人的重新思考。只到现在,和哥哥姐姐聊天偶尔还能感受到他们玩笑般的醋意,有无法回头的失落,更有对我的祝福和期冀,随着时间和心境会有不同程度的释然吧。
这些对别人再平常不过的过往,对于现如今从事了儿童教育,学习了心理学,研究着原生家庭的我,都变得意义不同。
我在想,同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人生展开的如此不同,除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属性外,父母所处的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生命状态对于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我在想,父亲,这个身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关键期,他究竟发挥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我在想,父亲,作为一个男性的社会角色,他在女儿形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地位是什么?甚至到她成人之后的异性交往、恋爱求偶婚姻家庭。
这些思考都带给我很多喜悦的洞见,目前都践行在自然学堂的家庭教育理念中。(不脸广告中:请关注自然学堂公众号“童年的秘密”)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事过很多行业。做过教师、厨师、渔夫、玩过皮具、当过木匠、从事过建材、公寓,现在还在玩着工程、酒店等等。
父亲的教师生涯让我在小学、初高中的求学阶段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单独留下开小灶、课上课下更多的关注、有事随时能找到资源解决的便利,这些都时有发生。
父亲的外出闯荡,让当时还是幼儿园阶段的我有机会坐上火车走出去看外面世界的不同,想象一下,一个男人独自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娃,这需要怎样的勇气、魄力、眼界啊,每每想来都是忍不住赞叹和感恩父亲的眼界和魄力,老师不愧是老师,三十多年前就走在了教育的前端,开启了他开挂的带娃游学工作的生活。(后来他的女儿有过之而无不及,还在孩子几个月时就开始火车乱颠了)
父亲在家做皮具生意,开着当时队里第一间校作坊(当今的工作坊),带着村里的几个人通过手作养活自己,成为村里第一家万元户,这让在小学阶段的我知道了努力工作的意义,他们边劳作边说笑的场景现在还在我眼前,闭着眼睛还能感受皮子的温度,深深呼吸还能嗅到一屋子的皮质香味。。成年后,我对手作匠人的敬意和欣赏大抵源于此吧。
在我初中时,父亲就成了时下流行的“北漂”,父亲在北京求生存求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和孩子们的链接,把我从镇里的中学调整到市里,租了离学校最近的“学区房”,并安排了一个奶奶专门负责我们的生活(当时还有父亲合作伙伴的女儿也一起转学了),在父亲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以及母亲的全力支持下,哥哥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一家三个孩子都成了学业有成的文化人,这在当时辍学成风女子不中用的河南农村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我还记得哥哥考上大学后父亲放了三天的电影请了三天的流水席!
父亲欣慰和骄傲的笑容背后,那些个不为人知的艰苦卓绝的付出,那些个无法为人言说的辛酸,也之后经历过的自己才能了解到吧,父亲,女儿给您道一声:您辛苦了!
在带领小家庭发家致富的同时,父亲也不忘和母亲一起努力,示范给孩子们小辈们的为人处事。记得那时我们家庭年年都被评为村里的“五好家庭”,乡里乡亲妯娌邻里间有什么事情也总会征询我父亲母亲的意见,即便现在,父亲也经常被邀请回老家主事。
真想说一声,父亲,您棒棒哒。
我高中时,父亲在北京的事业已经非常忙碌了,三个孩子的学费也让他不得不持续打拼。高中时我是住校的,父亲每次从北京回来都带我在学校对面的一家餐厅吃饭,吃的什么聊的什么随着时光都流逝了,但其间循循善诱的语气、提纲挈领的引导、嘘寒问暖的关切、鼓励支持的眼神还有心中的希翼等等都成为了一坛愈放愈香的陈酒,他的名字就叫“父爱”,这份爱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他一直都在,一旦开启,香气四溢。
我的大学期间,父亲除了保障我的经济来源,就是在假期提供机会让我来北京见世面,但也从来没有强迫。我的高考志愿、大学专业及所在城市都是完全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我能想到的资源自己做主的,现在想来,父亲对我大学生涯的“放任自流”也许从这一刻就开始了。
但正是父亲的这种看似无为实则给了我自由探索、尝试和折腾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的示范。
从中学时代起,我就开启了开挂的创业模式。
天热时蹬着二轮自行车到处流窜着卖冰棍,天冷时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卖童装,大学假期时当过家教,站过礼仪,沿街贴过小广告,印象最深的是跟同学(目前该女同学已是二个娃的辣妈,我心目中的京城最美女律师了)一起租了学校办补习班,自己出题印试卷,想当年也曾桃李覆盖几个村呢,颇有返乡女知青的风范。
毕业后,父亲貌似更不“关注”我了,我的考研、择业、就业、创业,我的恋爱、结婚、生子、家庭,父亲都几乎不主动过问了,更多的是我主动汇报(分享我喜怒哀乐的父亲)、主动求助(尽己能力给我建议和支持的父亲)。
父亲不知道何时成为了站在我身后的那个男人。
无论我任何时候回头,他都温暖又有力量的看着我,眼神中有我小时候就熟悉的接纳和信任,我仿佛听到父亲的声音:“孩子,你能行,去尝试吧,去探索吧,去做你自己吧,我一直在,我会永远支持你。”
自从做了母亲,自从有了孩子,我一直在思考,父母之于孩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父母究竟能给到孩子的是什么?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中分饰着怎样不同的角色?
通过反思父亲在我成长中的作用,通过父亲一路以来在工作生活人生的示范,我获得了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父母的启示。
在我年幼时,父亲给我无非是放眼外界的机会罢了。
在我求学时,父亲给我的无非是一个更好的环境罢了。
在我迷茫时,父亲给我的无非是他的建议和引导罢了。
在我想自由翱翔时,父亲给我的无非是放手放飞罢了。
在我受伤想要休憩时,父亲给我的无非是温暖的港湾罢了。
但这些看似简单看似不那么“有为”的行为背后,却是父亲历经世事后的超前眼光、是父亲愿意尊重我成就我的“大我”格局、是要克服溺爱纵容狭隘等人性弱点的“超越之爱”、是男性特有的泛着理性光辉的“克制之爱”,而这一切的智慧不是单单从书本中从他人的口中获得的,他也无法通过文字、说教传递给我。
获得真理的最真切的道路就是:自己身体力行的践行;
传递真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自己以身作则的示范。
007有句很著名的话,“一个人的成就大不过他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大不过他的所见所闻。”
我想说的是,正是父亲的所见所闻,正是父亲的所知所行,给了我平台,让我有勇气有能力最后尝试着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来通过瞭望和对话这个世界,来见天地,来见众生,最后得见自己。
我愿身边多一些这样的父亲:
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
是伙伴也是教练;
他是孩子生活中的示范者,
是顾问也是朋友;
我愿天下多一些这样的父亲:
他是孩子对生活对生命的引燃者;
他是孩子永远都探索不够的大玩具;
他们一起体验生活的跌宕起伏;
他们一起领略生命路上的多姿多彩;
他们彼此分享;
他们又相互滋养;
他们都是对方生命中那道最美的风景!
谨以此文献给我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王子坡先生!
感恩今生有幸成为您的女儿,感恩我们一起渡过以及即将渡过的时光,感恩您为家族作出的表率,感恩您示现的足够我们骄傲的父亲形象您的那些偶尔的不够好也是好的,是属于您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您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完美,您一直示范的是做自己,做一个我们喜欢的自己,所以,也没有人要求您完美。
事实上,完美和幸福一样,都只存在于我们心中。
完美只能在通往完美的路上实现。
幸福只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遇到。
父亲,愿我们一起,和更多人同行,通往完美、遇见幸福。
女儿:王娟
写于2018.6.14父亲节来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