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和两位老铁在学校捯饬资料,被各自的爸妈打了电话催回家才顶着寒风回去。
不知道是不是霜降将近,这几天冷的很。虽然中午出现了点久违的太阳余晖,一到傍晚依旧寒风呼啦啦往衣服眼里窜。用奶奶常说的话就是:“针大的孔,箩大的风。”
一到家倒是发现了奶奶脚下的好物件——老人家畏寒,这会已经用上了“火笼”。
“火笼”是我们客家人的过冬神器,至今仍是老一辈人捧在手里的挚爱。
烤火笼最妙的是系条围裙——把火笼放在围裙下,一只手挽着,一只手放在盖上。烤的是手,全身都暖,腹部被火笼拢出一个大肚子,憨态可掬。
火笼的结构比较简单,由笼身、笼柄、笼钵、笼盖、笼底五部分构成,材料大部分是竹篾外加一个陶盆。
大体可分为四层:笼底是第四层,起着承托整个火笼的作用;第三层,嵌有一个陶盆,是放木炭的地方;第二层,是笼盖,由铁丝圈围成(不用竹编是怕碳火太旺易着,也易熏黑);顶层,是一条一两厘米宽的竹条,起着手提的作用。
火笼有方的,也有圆的。我更喜欢圆火笼,像个粗扁的灯笼煞是可爱。
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大雪天我们还会拎个火笼去上学。嘴馋的学生把家里的红薯拿到学校放在火笼里烤,上课时有老师在不敢妄动,等下课掏出,已经烤成了块黑碳碳。
偶尔碰上某个火笼里有未完全碳化的树枝,就会闷出一股浓烟来,呛得整个教室的人泪流满面,然后火笼就被老师提溜到教室外面去了……
小时候
手里拎着火笼
拎过了一个个寒冬
拎出一段段暖烘烘的记忆
冬天里,想到它,心就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