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有词云:“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用李清照的这首词来形容这两年我误闯小学语文的生活再合适不过了。
闯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年,我用“小学语文的百草园”来形容当时我的热爱;第二年,我想用“误入藕花深处”来形容我对小学语文的惊喜。而这些,要感谢张学伟老师的课带给我的启发与思考。
还记得第一次拿起小学语文课本备课时的情景:“这有什么好备的!课文如此简单!”可是真正拿着课本给学生上课时,我却暗笑自己的迂:“小学语文课文和中学语文课文相比确实容易简单,可是,我们要面对的学情也变了呀。如何铺路架桥,在不显山不漏水中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我不得不说,为此,我曾一筹莫展过。
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在洛阳北二分,我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的课。他执教的那篇《桥》,让我在欣喜与激动。他的那节课犹如给这个不算太年轻的我点亮了一盏灯。他的“朗读发现法”让这个一直执教九年级因赶课程赶进度的我欣喜:“我一直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上最美的音符。而这种音符,对于经常赶进度的追求升学率的我来说太久违了。”带着那样的欣喜与激动,在一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做了一名忠实的“朗读发现”的践行者。
一路走,一路思索。在尝试、践行中,我总感觉到似乎少了一点什么?朗读发现,确实是与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相悖,但总觉得应该更好些。到底怎样做?我思索着......
学校倡导阅读打卡。许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许是自己身处迷途,前沿老师的课,我听不到。怎么办?自己读书吧。于是,陈大伟的《建设理想课堂》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在“有效教学”中,我明白了: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获得了长足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就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包含对象来看,应该将效率集中在学生的智力活动时间上。教学应该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心智活动为教学活动起点,以追求心智水平提高为目标,教学是触动心灵,教学是发展智慧,其他活动的设计和展开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主要目标。
在“如何通过语言指导学生思维”中,我明白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注意倾听策略、追问策略和引导小结策略;在“如何让追问更加精彩”中,我明白要引领学生多途径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
......
为了做好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不负来小学语文一趟,我在实践中迷途,在迷途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阅读是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扇窗,阅读更是我解决疑难的一方剑。在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摸索实践中,课堂上我确实做到了逐步引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可是,最美的语文课堂仍然是我不懈的追求。
“根系河洛,与时偕行”小学名师的教学研讨活动,无疑又给我注入了一支兴奋剂。
和前两次听过的课有所不同,张学伟老师在朗读发现法的基础上又做了提升。《伯牙鼓琴》是一篇曾经学过的课文,如何在旧课新教中教出心意,从而让学生学有所得?张老师在孩子们已经学过的学情状态下,以读促悟,让孩子领略到了朗读的魅力,在读中感受到伯牙与钟子期深厚的友谊,并补充材料让孩子们感受到知音难得。整节课以朗读贯穿,让孩子们达到了以读共情。与此同时,在关键时刻,“逼”学生一把,学生竟能脱口而出“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大雪”“善哉乎鼓琴,苍苍乎若草原”等琴中景象。语文学科的几项能力能在课堂中真正地得到了落实。我在听中思索,在思索中惊喜,在惊喜中佩服,在佩服中点醒。这样的惊喜、佩服、点醒,犹如李清照在词中误入藕花深处时发出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教师成长的秘密是什么?或许我们会有多种答案或感悟:感恩身边的贵人;不放过任何一次让自己成长的机会;遇到合适的人,跟他去学习;三分读书,七分思考......每一种感悟都对。而这次学习更让我感受到:再忙也要读书,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抛去浮华,抛去浮躁,沉下心来读书。耐得住寂寞,多“磨”自己的课,用"千年磨一剑"的毅力去深度解读教材,用心思考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