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得道的高僧,看破红尘的居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家,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喜欢购物的吧。那种获取自己所需的快感,等待货物到达的焦虑,问几遍居然没货的失落,别人艳羡你有他无的嘚瑟,都是购物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
但今天提笔想写写购物,完全是看着一屋子如狗窝鸡圈杂乱的东西,气不打一处来。怪谁,还不是自己,如果没有一个三观正确的购物观,将来哪里有什么长久的好处,一定会被垃圾包围,埋没在废物中,无处下脚,呼吸不畅。
从小的购物记忆,是跟随在母亲身后。她大多是喜欢带着我的,因为我一来乖巧听话,二来年纪较小,没什么独立思维。不像大我几岁的姐姐,已经沉醉在叛逆青春的遐想中,对买菜做饭购置生活必需品没有半点兴趣。哪怕老妈祭出买块五香牛肉酱卤猪肝的法器,最终收获的只有我一个吃货炙热的眼神。
印象里的购物场所,那时小一点的叫供销社,大一点的叫百货商场,柜台都是玻璃的无比高大。我需要往远处走,才能看到货架上摆放的食物。离人最近的却是不喜欢,什么咸菜疙瘩,什么豆瓣酱,什么散装的油盐酱醋白糖咸盐各种豆类米粮。高点儿的地方最是吸引眼球,健力宝、大白兔、槽子糕、黄桃罐头,即使是过年,都不一定有机会品尝。
So,结局往往是我提着一根白线,吊着嶙峋的冰糖,一路舔尝,被母亲大人指哪儿去哪儿。
除了吃,还有两样东西是上小学前特别想买的。一个是电视里飞行员和现实中隔壁家朋友穿的皮夹克,一个是港片里便衣警察和奥运会运动员才能穿的旅游鞋。那是何等帅酷潇洒的装备,仿佛不用墨镜已然让众多邻居小屁孩拜倒脚下。
可被母亲看出端倪,软磨硬泡知晓心中梦想后,过五年上初中买了一双回力球鞋,再过七年上大二才终于有了第一双旅游鞋。皮夹克更坑,上班后第三年,单位福利报销才有机会买,心情却早已大不同了。
购物的心态,感觉三十五岁前是捡便宜货,糊弄事儿,看表面居多,换句话说就是特别重视产品本身的性价比。
曾经为了一个不到五十块钱的东西熬夜在淘宝上打开七八个窗口和店家砍价,不包邮不买,不优惠不谈,一看半天不回复不尊重上帝,直接走人。或许,和小二们斗智斗勇也是一种享受一种获取成就感的方式呢。
去家具城买东西,明知道便宜的样子货用不了太久还可能胶漆不过关,却仍然习惯性往大减价跳楼甩货的地方转悠。囊中羞涩,打小遗传勤俭持家的美德,屡屡占据理性的上风。
五斗橱有味,大衣柜掉皮,书桌四脚不平,电视墙板材变形,没几年新家就和残次品集中营一样,看哪里都歪七扭八的不顺眼。
而三十五岁之后,更多在意内涵,品质,还有就是自己的时间成本。
不会在双十一冲动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也不会因为便宜选择低档的替代品。如果能节省时间,贵个百分之多少也是正确明智的选择。
目前买了比较后悔的一个物件,就是椭圆机。秉承要买就买最好的理念,在淘汰了动感单车后,比选对膝盖损伤最少的健身器械,最后敲定椭圆机,又在知名品牌的系列中挑了最贵的一款。结果然并卵,对膝盖的压迫依然很厉害,也可能是自己动作不对,最后还是弃之一边,现在成了家里晾衣服的架子。
当然好东西绝大多数还是一分钱一分货的,比如空气净化器,上万的比几百块钱的效果好的不是一点儿半点。比如洗发水,皮鞋,电视,车,房子,比如一切的一切。
我说的是废话,谁不想花多钱买好的。如果预算不足,就忍忍再说,宁尝好桃一个不吃烂桃一筐。断舍离的精髓除了扔掉不需要的东西,还有就是谨慎选择新东西的购入。
现在谈不上财务自由,但碰到喜欢的东西还是有些自主权,可看着已经满满当当的蜗居,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最近读了天使投资人韩冰写的一篇文章《五年后什么最好卖?》,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就是未来空间成本将成为优秀商品的一个显性特质,说白了就是越小巧越有价值。
所以再购物,自己已经有一套评价标准,一定要必需品,一定要品质优秀,一定要小巧玲珑,一定要及时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