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惰性是遇到问题时潜意识启动的自我应激反应,通常是遇到一个问题解决起来有困难,或者是环节比较多。
是在遇到想象中的困难时选择的一种逃避。不是怕事情做不好,是怕麻烦。
在怕麻烦的潜意识拖延就是思维惰性,连困难都没有想清楚,直接就放弃了,所以常常跟结果无缘,更枉谈好的结果。
思维遇上惰性,连纸上谈兵都不如,纸上谈兵至少是思想上的作战模拟。而思维惰性连模拟都不愿意做,只剩下一个念头和一个放弃的理由。
思维惰性的发展轨迹,通常是灵光乍现和想想算了。
所以思维惰性连失败都不够格,因为从来没有开始过。
人身体的懒惰很容易被发现,但是思维的惰性很难被发现。所以会看到有一些人整天忙忙碌碌,一直在忙碌,一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因为没有完整思维的导航,忙碌的方向出现错误。
一个没有方向的忙碌,止于忙碌。
完整的思维延伸而来来的策划和布局,是忙碌的导航和地图。
擅长运用思维的人,通常是善于做策划和布局的人,也是善于做从0到1的人。
而思维惰性的产生,往往源于逻辑性比较差,或者是很害怕运用逻辑,逻辑会让整个思维的轨迹很清晰。
如果没有罗辑思维分析一件事情的脉络,看到的是很困难的事,在想象的困难威慑之下,产生惰性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思维惰性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事件本身的身体的惰性,和可有可无的执行力。想都没想通透的事情,怎么可能去执行呢?这会让无论多么伟大的设想,或者是梦想他的萌出只能选一个小火花,尔后瞬间熄灭。
太多的失败,败在从来没有开始。
那么关于失败的哀叹,也显得非常空洞。什么都没有想明白,什么都没有去做,你不失败谁失败呢?
对于思维活跃的人很多人是很崇拜的,因为思维活跃也代表着勤奋,天道酬勤的道理人人都懂,对于思维也是一样。
那如何去控制自己,不进入思维惰性的圈子里?
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刚开始灵光乍现的那个念头清晰出来,当成目标一样钉在脑海里。这通常意味着是想要的“果”。
每天盯着想要的“果”,采取倒逼输出的方法反复琢磨,直至拿到这个结果的方法和步骤。
每当自己想停下来的时候,就让这个结果在自己的眼前,不断地加粗放大。用想象已经达成的方法,促使自己产生灵活思维的动力。
文字化,图片化,场景化。想出来,写出来,贴出来,挂上去,告诉自己——我一定要!
强化和代入感会让自己的每一个思想跟要达成的目标产生关联,关联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多,然后因素之间会产生互联。思维活化和思路不断增多,最后会产生交集,支持到想要的“果”。
这是培养习惯的过程,思维习惯。在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需要刻意地训练,当训练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自动思维反应。
有思维支持的策划,加上不打折扣的执行力,就会碰到那个熟悉的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