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本书里面,关于兴趣的论述非常有趣,给我很大启发。
兴趣,是做相同的事情,比别人需要更少的意志力。换句话,更多的内在动力,需要更少的外在驱动力。
比如,曾经,我觉得写代码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及时不给工资,其实我也是会干的。代码问题有挑战的话。 也就是说,写代码本身对我来说就是自带激励的。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那种掌控代码的感觉,本身就给我极强的情绪价值。
做这个事情,也能让自己更加持久,遇到问题,自己也能更有有兴趣去解决。
有些兴趣是虚假的。
要区分消费和创造价值
很多人会说兴趣是旅游或者美食,或者看电影。
需要区分,是在消费,还是在创造。 花钱,谁都会。 出去逛一圈,买买买,拍照纪念。回来后,除了收获一些照片,啥也没有留下。这就只是单纯的消费。
而有些人,却在出去旅游前,就阅读相关的书籍介绍,了解当地文化,到了当地,去感受当地的文化,感受不同地方的人文特色差异。回来后,整理自己的见闻记录。并分享。这样,就让自己的出行,留下很多有意义的事物。
看电影的人更多了。大部分的人,都是感受一遍,然后感叹一两句就过了。 但是有人会去分析电影背后的创作理念, 为什么受欢迎,电影的情节/角色有何特点,等等。 都做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并且撰文阐述自己的感悟发现。供人参考。
要区分你喜欢的是荧屏里的形象还是真实的职业
很多人,都想要一天开个咖啡店。因为他们从电视剧电影上看到的,开咖啡店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情。他们便觉得不仅有逼格,还享受,而且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创业是容易的。当他这么天真地去实践以后,最后一定是被市场教育,交很多学费的。
真正对这个想法感兴趣,至少也要去调研,去咖啡店打工。感受一下咖啡店的经营过程,做更多的技术数据收集和分析。 而不是什么都不做,拍个脑袋,就下血本上赶着去创业。
很多职业大多数都是炮灰,只有极少数能够名利双收
比如古代的将军,比如现代的演员。大部分都是炮灰,能够走出来,成名得利的凤毛麟角。
之前看过<横店路人>。几个纪录片主角,当群演一二十年,除了自己生活,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来。
而很多人看了周星驰成名了,看了王宝强成名了,觉得自己肯定也可以。前赴后继地钻进苦海里。
兴趣总是不小心就流露出来。
有些兴趣是从天赋中发展起来的
沉浸其中。比如堂妹很小的时候,只要听到歌曲,就会忍不住跟着音乐节奏晃动起来。
有些人,听到一些曲调,跟着哼唱,几乎就是拷贝。
比如有些人看卡通,对着描到纸上,神形兼备。
有些人,模仿别人的动作声音,也唯妙唯俏。
因为他们学起来比别人快,比别人好。不自觉就凸显出来了。 学得快,正反馈也多,很有成就感。
比如我喜欢写代码。
是因为,代码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各种奇思妙想。通过代码,我可以掌控很多的东西,定制程序流程,自动化很多操作。而且,我学起来比别人快,做得也比别人好。很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兴趣需要做得比大部分人好,超过80%的普通人
成为能力圈是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的。
首先水平需要超过大部分的人,知道超过80%的普通人。
然后,需要别人愿意为你的兴趣买单,如果你的兴趣爱好无法为他人创造价值,只能自娱自乐。那是很危险的,无法持续的。
所以,要今早探索出兴趣的价值,而价值的一个衡量点,就是别人愿意付费。
能否把兴趣变成自己的职业呢
兴趣和职业是有一定的区隔的。
首先要判断, 自己的兴趣,主要是给自己带来情绪价值呢。还是可以围绕着为他人创造价值呢。
换句话说,享乐自己的乐趣,大家都是可以做到。
但是当有一天,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职业,变成了工作。兴趣不是基于自己的乐趣,而是基于用户的需求,你是否可以忍受,是否还可以从中获取乐趣。
比如,做程序员,写自己喜欢的业务,解决自己好奇的问题,非常地享受。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画UI界面,写业务逻辑,觉得非常新奇,也有挑战。兴趣勃勃,加班到半夜,也没有怨言。
但是,等我工作3-5年以后,当这些事情重复了无数次以后,慢慢就厌倦了。觉得业务代码,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成长,而仅仅是一种消耗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非常难受了。最终也就导致了我的离职。
所以,你的兴趣可以坚持很多年了,如果当工作厌倦了以后,打算如何应对呢?
寻找持续获取新鲜感的兴趣
每个人,最后都应该探索到一条可以平衡自己的乐趣和繁琐工作之间的平衡。
如何从枯燥的工作中获取乐趣。这也是一种挑战。
比如去关注细节,每天记录这些细节,记录总结,开发成文章段子等。
比如,找到那种持续迭代的工作,每天遇到的内容都是新的。很少重复,也就不会枯燥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