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的修养、气质、性格,是学习进步的根本,比具体学习什么知识更加重要。人最开始的时候,脱颖而出,靠能力,靠才干,但是,路要走得长,越往后,越靠修养。
原文
柴也愚,参也愚,师也辟,由也喭。
华杉详解
这是孔子评价几位弟子的气质修养。圣门教人,是变化气质为先。曾国藩说读书,首先也是说唯有读书能变化人的气质,甚至说读书能改变人的骨相。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成就。改变自己的修养、气质、性格,是学习进步的根本,比具体学习什么知识更重要。
人最开始的时候,脱颖而出,靠能力,靠才干,鸡鸣狗盗,都能发挥,但是,路要走得长,走得远,走得高,走得稳,走得可持续,走得能传承,就靠气质修养,而且越往后,越靠修养。
孔子就点评四位弟子的修养:
“柴也愚。”“柴”,是高柴。孔子认为他性格比较愚直憨厚,谨厚有余,明智不足。
《孔子家语》记载高柴:“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才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自从跟了孔子出入门户,从来没有越礼的事,走路都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春天蛰伏刚醒的虫子,他不会把它杀死。正在生长的树木枝条,他不会把它折断。亲人去世,守丧哀痛,从来没见他笑露出牙齿。高柴真是太憨厚、太谨慎了。
子路和高柴关系很好,总是提携高柴。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荐高柴去做费邑宰,孔子还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认为高柴不能胜任。不过高柴愚直,也胜在愚直,忠厚纯正,清廉仁爱,从不违反礼节,更是绝不徇私舞弊,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chéng)宰、武城宰和卫国士师,是孔子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79),卫国发生政变,高柴鸡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却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如此看来,高柴之愚,是“愚不可及”的愚。其智或许不如人,其愚却是别人赶不上的大智若愚。子路是真愚真直,知道回去是送死,还要回去!
“参与鲁。”“参”,是曾参。“鲁”,是迟钝。程颐说,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得真传,并且能把圣人之道传下去的,还是得直鲁之人。所以学习以诚实可贵。尹氏注解说:“曾子之才鲁,故其学也确,所以能深造乎道也。”曾参有多质鲁呢?我们平时熟悉的一日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曾参说的话,他这样虔诚地学习反省,所以能得孔子真传,死后配享孔庙。
“师也辟。”“师”,是颛孙师,子张。“辟”怎么讲,朱熹说:“习于容止,少诚实也。”这个批评,对子张挺狠的。上文孔子说过:“师也过。”滋长举止有点过了,荀子骂他:“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恨不得举手投足动静趋止都跟圣人学,太“装”了。不过也有人说,“辟”就是偏僻,子张学习,爱钻牛角尖,没有曾子那么质鲁,这和孔子说他有点过,也对得上。朱熹说他不诚实,让人有点难接受。
子张和曾子子路不一样,关系也不好。孔子死后,有的学生想拥戴子张为师,被曾子否决了。子张离开鲁国,自成一派。孔子死后的儒门八派中,子张氏之儒排在首位,影响成就还是很大的。
“由也喭。”“由”,是子路。“喭”,是鲁莽,刚勇。子路鲁莽刚勇的故事,说过很多遍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刘澔觉
读书学习呢,不是要研究里面的对错,都可以学来知晓,不要自认为如何,那样很是狭隘。无论什么版本听来学习,只要对你有启发,那这就很重要了。
实践和读书必须是两条腿,相互帮助,相互成就。一直往前走。高柴、曾子、子张、子路,听他们的故事也是种幸福。
改变什么也是个结果,走,是很重要的,你得在这个大道上,过程中,结果我也不知道,改变什么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