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非暴力沟通”已经很多年了,那时候刚工作没多久,没有结婚也没有小孩,很巧合的从同事那里听到这个概念。同事爱人起初为全职太太,在家相夫教子六年,和社会渐渐脱节,情绪陷入一种误区,无论和小孩还是爱人的沟通都很糟糕。当接触到“非暴力沟通”,并且投入运用时,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解决了,而且以此为基础,开始了他们共读、分享,乃至新的职业起点。那时也跟着他们学习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以为没有太多需求,也就是走马观花读了一点就搁置了,也未投入到实践。
五六年过去了,最近特别想系统化的学习下非暴力沟通的沟通方法,于是翻出这本书重新学习。
目前读到第四章,全书四分之一,对于里面的观念很是认同,摘录其中几点和大家分享。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不善于描述一个事件的客观发生,而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理解,这种理解往往是经过自己的认知和价值体系给出的评价,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别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语言通常都是批评、指责、比较,从而忽视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这种表达在接收方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于是经常看到夫妻或者父母子女,因为一件小事大动肝火。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这种观察结果是不带有任何个人假设、理解或猜测的。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观察和感受在实践中往往会比较难。以下的一首诗是一个特别好的案例说明: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贝本梅尔
建议大家在日常沟通中,学会先表达“观察”,然后表达“感受”。一开始会比较困难,因为我们容易把观察和感受混为一谈,但是经过一些练习以后会提高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有助于接收者更多地听到我们,从而提高沟通效率。预知很多详情请关注后续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