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习品格
学习品格指的是能反映学生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学生所要获得的具体知识、技能,而是指学生自己怎样去获得各种知识、技能。
在中小学阶段,家长就应该重点关注孩子学习品格方面的培养,包括学习习惯、专注力、诚实、毅力、冒险精神、抗压力、自信、自控力、责任感及主动性等。
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升学这么紧张,我们最看重的是升学和分数,至于学习品格,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很重要。在我国,历来的读书人都秉持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学问的原则。如果做人做不好,做事肯定也做不好,做学问也做不深。而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品格的培养。
在教育评价领域,传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对学习成效做出价值判断,体现了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未来的学习评价应该是“为学习”的评价,把评价看作改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学习品格评价就是一种“为学习”的评价,涵盖从学习的认知体验、学习动机、学习维持到学习结果的全过程,因此未来整个社会都会更加关注学习品格、学习品质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习品格
1.好奇心
斯坦福大学的招生官曾说:“大学是一个求知的游乐园,我们希望招进来的学生不是只喜欢坐过山车,而是各种项目都可以尝试。我们希望这个学生有所特长,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爱好。最根本的还是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
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会进行深度学习,进而开展工作,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人类在这方面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终身学习才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核心能力,而好奇心则是促使我们不断学习的重要动力。
知名音乐人高晓松曾分享过一个小故事。他妹妹还小的时候,有一回晚上走路时突然问母亲:“为什么我们走路的时候,月亮也在走路?”高晓松的母亲一时答不上来,就把女儿带回家,让自己的父母帮忙解答。全家一个物理博士,一个教授,还有一个本科生围着孩子解答这个问题,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受到了重视,继而保持求知欲。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提问。
每一个提问都是一个孩子求知的小火苗。无论孩子的提问在成人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家长也应专心倾听,切不可对孩子的提问抱无所谓的态度或流露出厌烦的情绪。
2.尝试更多方法引导孩子去探索。
孩子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家长应深入浅出、富有趣味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也可以用具体的小实验让孩子去感知。
3.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孩子的看法和答案。
家长不必急于强调知识的准确性,而应鼓励孩子对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这样常常能激发孩子更大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探索和观察结果,不要随便做出负面评判。既然是孩子的探索,就不要随意否定,要让孩子来主导,让他去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家长轻率地否定他的探索结果,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这个体验,那他下次再看到新奇的东西时,就不会立即激发这个新奇经验整合过程,就会慢慢失去好奇心。
4.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接触鲜活的事物。
家长多带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孩子接触到的信息越丰富,越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些从生活中来的鲜活刺激,最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本质上就是在练习孩子整合新信息的能力。
2.诚实
诚实不只与做人有关,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品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话:“大多数人认为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
对于中小学生,学习诚实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不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不作弊,等等。
3.自信
有一位大师说,有了自信,就有了成功的前提;有了自信,就有了做事的从容;有了自信,就有了毅力和守望。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不能夸赞,一定要鞭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进步,避免骄傲。实际上,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进步永远不满意。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因此很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好事情,就算以后取得很大成就,内心也是自卑的。
三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然而三毛的父亲却对她十分苛责,也不喜欢她的作品。三毛曾直言,她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是她一生的战役。后来父亲看到三毛发表的《朝阳为谁升起》,读后留下了一纸赞言: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三毛看了留言感慨万千,回应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无论孩子多大,最能治愈他的,还是父母的认可!
家长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呢?
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
1.自信不是说出来的,自信是在迎接挑战、征服困难中获得的。
很多孩子原本以为自己不能做成某件事,但是在父母的鼓励之下,或者他给自己加油后,找到了办法,坚持下去之后做到了,获得了征服感。这样,以后再遇到有挑战的事,他会更有信心,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具体可以这样操作:让孩子先做有一点点难度的事情,比如平时不怎么记忆英语单词,但是以后每天记忆一个新单词。类似这样,坚持下来以后,有了良好的结果。
比如单词比赛得了第一名,英文阅读水平进阶了。然后家长和孩子可以把这个好的结果外化出来,比如打印成照片贴在孩子的房间里,以后孩子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多想一想自己曾经做好了哪些事,然后鼓励自己有能力做好下一件事。慢慢地,这样的成就事件积累越来越多,孩子就更加有自信,也更加不惧困难和挑战了。
2.当孩子成功或失败时,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归因。
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我们要称赞孩子是因为努力,而不是因为聪明。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他的著作中写道:“表扬孩子聪明、有天赋可能会让他感觉良好,但也让他害怕失败、避免挑战,他担心自己万一没成功会难堪。告诉孩子他很聪明,无异于暗示他无须努力就可以表现很好,孩子就会缺少动力来努力付出,更可能失败。一旦失败,他的动力甚至可能被完全摧毁,从而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
聪明、运气是无法控制的因素,经常这么评价,孩子会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如果他考得不理想,就会特别泄气,那是因为我笨,所以我学不好,或者说我运气不好,老师偏偏考了我不会的地方。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学习的能动性就消失了。如果孩子考得理想,我们称赞孩子准备得充分、仔细,下次考试的时候,孩子还会继续努力这么做。
当孩子失败时,如果家长引导孩子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孩子会羞愧或内疚,经过家长引导后,孩子会坚持,会努力,对未来有较高的期待。如果家长引导孩子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够,长此以往,孩子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能力就是不行,做事就是会失败,最后可能变成习得性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