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二十五)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书中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请孔子给子华的母亲一些粟米。孔子说:“给六斗四升吧。”冉子说:“给多点吧。“加二斗四升。”冉子最后给了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去齐国,乘豪华车马,穿名贵皮袍。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君子只周济急需的人,而不该周济富人。”
我的感悟:
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所以孔子叫他的名赤,而《论语》是后辈写的,故尊称其字子华。
公西赤出使齐国,肯定是出公差,按当时的规矩要给其母亲补助一些谷米,以示替他儿子尽孝。可见当时的规矩比现在还够人本。
冉有可能正给孔子家当主管,管理这些事务,就请求给公西赤母亲一些粮食,孔子说“与之釜”。“釜”、“庾”、“秉”都是古代的量名。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吧,可能觉得公西赤家也不穷,象征性地给点儿算了,可冉有觉得太少拿不出手,要求再加点,孔子说再加二斗四升吧,但冉求并没有听老师的,大方地给了八百斗。
孔子非常不高兴,其实他并不是小器之人。原来孔子的学生原思给他做总管的时候,孔子给他开工资九百斗,原思嫌太多不要,孔子说,你吃不完不会送给你家的贫困邻居乡亲吗。可见孔子极富有同情心。
但现在冉求自做主张给出去那么多粮食,孔子却很心疼,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意思是说公西赤出国访问,坐着高头大马,穿着豪华貂皮大衣,这说明他家非常阔气。然后又进一步的说:“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我听人常言道,做君子的要接济、帮助那些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救济那些富人。
孔子在这里说了一句名言:君子周急不继富。这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他的“爱”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是博爱。他极富同情心,提倡周济贫困者,周济急需者,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是一种人道主义情怀。
在现实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不多,而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某人升迁,送礼祝贺者门庭若市;某人遭难,大家也深表同情,很少落井下石,但门可罗雀,省怕沾上晦气。领导家办个红白喜事,去帮忙打理的比比皆是;一般同事家里办个什么事,主人家不连连打电话请求,很少有主动帮忙者。
记得母亲在世时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救急不救穷。”虽然和孔子的“周急不继富”不完全一样,但也不无道理。母亲说,碰到谁家遇急难之事,要慷慨解囊,但有些穷人你是帮不到头的,因为“是鸡带俩爪”,现在的人只要能干,那能会穷?现在的穷大部分都是懒造成的,你帮他等于害他。母亲也是教导我要学会“雪中送炭”。
这里冉有不听老师的话,给公西赤家那么多粮食,说明他是一个“锦上添花”者。他可能判断公西赤将来前途无量,在他身上投资,是为了未来的回报。这种投机分子如今社会上也不乏其人。
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会记住孔子的话:“君子周急不继富。”也不会忘记母亲的教导:“救急不救穷。”做一个“雪中送炭”的君子,但也不拒绝“锦上添花”,因为有时候“锦绣上添花”也未必是小人行径。
这段故事记录在《论语》“雍也篇”的第四章。
樊登老师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雪中送炭才是君子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