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育儿的你我,对“挫折教育”一词并不陌生。那究竟什么是“挫折教育”呢?
我的浅见停留在,不能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日常中孩子遇到的挫折不少了。这只是认识“挫折教育”的冰山一角。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实现“挫折教育”,在陈忻老师的《养育的选择》中,看到了全面、系统的讲解,看完后,有种打通任督二脉之感。
父母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予他们情感上、认知上、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让孩子去打毫无准备的仗。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形成抗挫折能力,让父母的爱成为孩子坚强意志的后盾,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制造挫折而是一同面对挫折。
对于4岁、5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丢了一块橡皮找不到了、没画好一幅画,这就是挫折。很多父母眼里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对孩子而言就是挫折。
不用人为去制造挫折,或者煞费苦心地寻找挫折教育的机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这样的机会。
如开篇所言,知道不要人为制造挫折。但现实情况中,碰到安安不高兴、有情绪,我没有“挫折”的概念,但知道他需要帮助了。能够意识到安安需要情绪疏导,需要帮助,在我能量充足时,会和他共情,帮他疏导情绪。在情绪疏导后,再解决事情。这样想来,整个过程就是在帮助安安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培养抗挫折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个性等,从全面支持到逐步放手,最终实现挫折教育的目标。想象我们给孩子的支持是一个脚手架,最初在孩子的幼年,我们给他们全力支持,然后根据他们的进步和能力,慢慢地撤掉一些帮助,慢慢放手,最后他们就不再需要脚手架了。
面对挫折,孩子为什么需要父母的全方位支持?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的认识和情绪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一个事实:父母的支持是必不可少,且极为重要的。
孩子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也无法客观评价目标和困难,更无法自己疏导情绪。如果经常实现不了目标,又无法开导自己,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很可能造成“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因为反复的失败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态。反复经历失败,得不到帮助,只会让人放弃努力,对自身产生怀疑,而乐观也是可以学习的行为。我们要让孩子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是要让孩子学习到乐观,而不是无助。
缺乏父母支持的所谓的挫折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事实上,那种冷漠的挫折教育,和教育初衷是南辕北辙的。孩子不仅不能发展积极乐观的心态,反而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不是在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是在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大脑发育水平决定了孩子不具备独立面对挫折的能力。
当一个人面对挫折,也就是面临问题的时候,需要哪些能力帮助走出困境呢?他们必须能够清楚地认识困难,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分析自己的目标,有效地调整情绪,思考各种策略并根据目标和困难度调节策略,最后解决问题以达到目标。这些能力都属于大脑的高级功能——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儿童大脑各个部分的发育并不同时,比如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发育较早,而负责推理、决策、自我控制等的前额叶发育较晚,我们现在很清楚,前额叶的发展要到20岁出头才成熟。
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孩子的发展特点,认识到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权衡利弊、调节情绪的能力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
面对挫折,父母应该怎样支持孩子?
①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认同、疏导情绪。
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不管你有没有达到目标,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当然我们希望你达到目标,不过人无完人,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如果你需要帮助,我们可以随时帮助你”。
在情感上支持孩子就是允许他们有情绪,并且帮他们学会真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并以合适的方式宣泄出去。情感上的支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解决问题,先疏解情绪。
②让孩子认识到失败和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
父母还需要在认知上给予孩子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失败和错误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失望和伤心也是我们经常经历的情感,关键是怎么去对待。怎么对待失败,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父母在认知上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并给予宽容和理解,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对错误是怎么看的,态度是什么,这决定了他面对挫败的情绪和之后的行动。如果一个人认为错误不可饶恕,那他就很难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也很难有积极的行动;如果一个人认为错误不可怕,关键是从错误中学习还可以做些什么能取得进步,那么,他就能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有积极的行动。
③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学会逐步排解自己的情绪,不再害怕错误或者失败,还要培养他们养成“我需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父母可以提供给孩子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让他们变通思路,不钻牛角尖。
刚开始孩子可能需要父母提醒,学会将注意力从“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转移到“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孩子就能自己思考了。凡事最终要落在“解决问题”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当孩子解决了问题,父母可以及时指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让他们明白成功需要哪些品质和行动。
练习tips
两周前安安开启了早到园模式,一度演变成现在每天要第一名到园。
因为要第一名到,让我倍受压力,主要是心理的压力。隐隐的感觉这样不对啊!
从昨天开始,上学路上,我和安安沟通,我们早到园的目的是什么?最初是为了早点儿到,这样有时间收拾好自己的物品,还能玩会儿,再读国学。现在的目的也是这个。只是安小哥对自己高要求,加了“第一个”到。
因为这个第一名到,让我有了压力,我就在想怎么让安安重新认识早到园的目的,以及是否“第一”并不是最主要的。
我和安安重申早到园的目的,是为了读国学前有一部分富足时间自己安排。对于是否“第一名”,是不可控的。因为有的小朋友爸爸妈妈有事,可能就需要提前送,尽管我们还是之前的时间到,但小朋友更早一些。
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像我们日常出门的时间很早了,最近两天到幼儿园,接园的老师还没下来。我们每天保证在这个时间点过来,这样肯定是属于靠前的名次。可以设置一个第一梯队,比如前五名或者前三名作为一梯队,只要属于这个梯队,就代表你们是最早的。
安安听完我的建议,表示听进去了,没有反对。
这个事情也让我联想到昨晚吕先森对我说的一句话:“你不是和我说要关注问题解决吗?”最近,说这句话频率不低,看来这个观念和思维方式在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