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驱动力》
【思维导图】
【作 者】
——作者丹尼尔·平克,被称为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快公司》和《连线》杂志撰稿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及白宫行政部门演讲稿撰写人。
【主题价值】
在书中,作者详细阐释了在奖励与惩罚都已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们的积极性,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有关积极性的理论,即真正驱动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
【核心内容】
第一,传统上认为的调动积极性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问题?
首先,传统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用的方法是什么。说白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赏罚分明。
奖罚分明,是传统上的调动积极性的方法,可是它是不是一直有效呢,没有问题吗?
这种奖励与惩罚并存的激励政策,被称为“萝卜加大棒”。萝卜加大棒的模式来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这种模式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人的本质是懒惰的,人是缺乏自主性的,如果你不给他奖励或者不去吓唬他、惩罚他,他们就会安于现状,不会去进行自主行为,所以如果想要激励一个人,要么给出外部的激励,要么给出外部的惩罚。
作者研究后发现,其实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比较适合于那些简单的机械重复劳动,比如你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兵,你不用动什么脑筋只要去完成工作就OK了,这个时候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是有效的。可是一旦涉及到知识、创造和全身心投入事情的时候,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往往就不起作用了。
而我们的社会正是一步一步地从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今天的信息和知识社会,知识和全身心地投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还沿用过去传统的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可能就选错了。
第二,作者说的第三种驱动力是什么?
第一种驱动力是指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比如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
第二种驱动力是来自于外在的动力,比如说奖励、惩罚,老板承诺工作得好就加薪,工作不好就开除,前面提到的萝卜加大棒模式就是属于第二种驱动力。
——我们自己内心就有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而这就是内在的第三驱动力。
——第三驱动力不是外部的激励或者惩罚,而是发自内心的
作者认为当我们具备了第三种驱动力的时候,就能够去主导自己的人生。我们喜欢学习并且创造新的事物,希望自己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这本身就是内心所希望的。如果做事情能够有内在的驱动,从自我去驱动、调动自己的积极性,那岂不是最完美的事情。
第三,如何发挥人的第三种驱动力?
所以要让自己的驱动力发挥出来,就要创造能够激发内在动力的环境。要调动和激发第三种驱动力,也就是内在动力,需要怎么做呢?
作者说有三点,自主、专精和目标。
1.所谓自主,很好理解,就是要自己能做主。如果一件事不能自己做决定,那哪儿来的积极性呢?
什么样的环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家的自主性呢?作者认为以下几点要关注,就是:能自由地决定做什么,啥时候做,想怎么做,以及决定由谁来配合一起做。这几点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对创造力的激发其实是非常大的。不仅是决定自己做什么,决定怎么做也能调动积极性。
2.调动积极性还有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专精。所谓专精,就是我们有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
比如,在萝卜加大棒的模式下,我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满足奖励或避免惩罚,做到能被奖励或不被惩罚就行了。但是,专精是想把事情不断地做得更好。
那要怎么样才能调动我们这种专精的欲望呢?作者说如果要激发自己在一件事情全力投入的状态,往往要从创造心流的体验开始。
所谓心流,是指当所面临的挑战与能力恰好吻合时所产生的最佳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全身心融入,仿佛时间都停止了。什么时候会有心流的状态呢?让我们看一个熟悉的情景:玩游戏。
游戏真正好玩儿让你入迷的地方,是不断有适合自己现阶段难度的挑战,就是说稍微有一点点难,可是跳一跳够得着,或者是转化一下思维就能实现。在完成这种任务的时候,你会觉得既紧张又兴奋,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打赢这个关卡的任务,怎么样完成这个目标,这种游戏状态是格外美妙的。
既然心流的这种状态这么有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心流呢?除了前面提到的,任务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作者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把工作变成玩乐。
3.最后一个就是目标。为什么调动人的内在驱动力和目标有关系呢?其实这点很好理解,比如你做一件事,有一个目标和没一个目标差别很大,你计划今年赚1000万和计划今年赚1万,能调动你的积极性差别是很大的。
事实上人的目标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外在目标,比如说荣华富贵、功成名就,就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目标;
还有一些目标是内在目标,他们愿意帮助别人改善生活,愿意让人更好地去成长,这种目标是发自内部的。
作者建议我们改变一下思考模式,“既然怎么样那么怎么样”,比如,既然我热爱帮助别人,那么我就去做这样的事情吧,既然我愿意把身心全奉献给这个家庭,那么我就全力以赴吧。所以,用“如果……就”的人,远远不如用“既然……那么”的人更加能够调动自己内心的热情。
【记忆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