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墨马图文公众号收录)
自从我开始写文章,朋友就成了我的忠实读者。
看多了后,他几次提醒我说,你想过没有,其实很多人的生活超出你想象的简单,很多东西已经学会了放在一边,不去思想。
我是知道的。身边很多人都是,我曾经和现在也是。
这就是生活的惯性。
一旦开始习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氛围,习惯一种人群,我们就很容易学会把自己拼接在里面,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样固定在里面,把其他的不熟悉的,陌生的,不了解的,隔离开来。
只因为这种生活简单,舒适,安全,容易把握。
妻子是教师,在学校和学生相处久了,思想就相对简单,对社会话题总感觉隔着距离。对她来说,她不太需要社会,保持现在就很好。
女儿上学时,很多次和她聊工作之后将要面对的问题。说的多了后,发现她没什么心思听。她的理由很简单,那都是以后的事,她现在只想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她来说,当下最重要,以后就是以后。
和父母在一起时,也是这样。他们对我的工作和收入并不关注,关注的更多的是我的身体,以及他们身边的老人故事。这些,对父母来说,才是他们熟悉的交流领域。
就像一桌陌生人聊天,总是各有各的话题,但每个人的话题,说得精彩之处,都是各自最熟悉的那一块生活。不熟悉的,最多礼貌的附和一两句。
就如我自己,曾经做过记者,自觉接触的社会面相对大一些,探究的东西也会多一些。可在和朋友聊天时,发现他们对那些我认为有深度的问题没什么兴趣。对我的疑惑,他们解释得很简单:这是你愿意关心的事,和我们有多大关系呢?
这种惯性,对于平凡人来说,既是对自我的最好保护,也是无可挑剔的生活智慧。
保护,好理解。
在自己熟悉的能认知的范围之内,无论如何折腾,结果总不会太过离谱,所有的一切,好或者坏,大体都能预知最终的范围。只要不偏离,生活就能安安定定的继续。
而智慧,就在于在这种惯性下,多复杂的情感,都可以调和进简简单单的生活中去。
哪里有什么了不得的情感能代替得了一日三餐,夜晚一眠?
想多,是三餐。想少,也是三餐。
再辗转反侧,都需要夜晚一眠。
所有的道理都在生活里,哪需要日思夜想的把自己折腾不休。
生活太大,安心一隅。
思想太杂,茶饭当家。
好或者不好,谁都代替不了别人生活。
(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公众号:中年情感叨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