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道[1]
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2]
五陵贵公子,[3]双双鸣玉珂。[4]
【简评】
原题为《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这首小诗为组诗第三首,写出贵公了的骄纵形象,富有讽刺之意,故颇为人们所传诵。明唐汝询云:“此赋道中所见,盖有‘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意。”(《唐诗解》)组诗的第一首写得也很好,诗云:“洛水春冰开,洛城春水绿。朝看大道上,落花乱马足。”
-
[1] 洛阳道:汉横吹十八曲之一。
[2] 佳气:晴和的气候。
[3] 五陵:西汉元帝以前,每修筑一个皇帝的陵寝,就要在陵侧置县,称为陵县。其中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县,均在渭水北岸今咸阳市附近,合称“五陵”。汉代以来,五陵附近迁来很多豪富,风俗奢纵。杜甫《秋兴》诗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之句。
[4] 双双:言其成群结伙。玉珂:马络头上所镶的装饰品,骑者勒马时有碰撞之声,所以说“鸣玉珂”。
独坐敬亭山[1]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2]
相看两不厌,[3]只有敬亭山。
【简评】
这首小诗是李白在政治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二句写眼前景,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二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黑暗社会和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简单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地表现。清李锳云:“首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诗法易简录》)
-
[1]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原名昭亭山。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朓吟咏处。
[2] 闲:悠闲。
[3]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互不相厌,即精神相随。
登鹳雀楼[1]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2]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3]更上一层楼。
【简评】
此诗意境雄阔,气势奔放,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鹳雀楼前瞻高山,下瞰大河,景色极佳,是唐代有名的登临胜地。据《梦溪笔谈》载,唐时在此留诗者甚多,而“尤以王诗为最”。前两句描绘登楼所见的壮观景象,勾勒出一幅豪放雄劲的山水图画:向西望去,一轮红日傍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落下,再向东望,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奔腾不息,向东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依山尽”和“入海流”,在动态中描摹景物,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后两句笔锋一转,由状景转向说理。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因而这两句的出现便显得十分自然,与前面的景物描绘十分协调,浑然一体。从而使全诗的境界又高了一层,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天地,遂成为千古名句。此诗虽仅有二十个字,却四句皆对,一气流走。因其气势充沛,故无雕琢呆板之病,反而从精工之中显出壮阔之美。清沈德潜评此诗说:“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唐诗别裁集》)是很中肯的。
-
[1] 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城上,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因常有鹳雀(形似鹤)栖息其上而得名。
[2] 依:靠,紧挨着。
[3] 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