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我是作为一节户外观察课进行的,之前也了解到有老师选择将盆栽植物带入教室,但考虑到土壤对动物的重要性,我还是选择让学生去到有土壤的地方感受用小铁锨挖挖泥土,观察土壤周围生活的植物与动物。
也因为是户外观察,受到天气影响,孩子们在挖泥土的时候会在雨天与晴天感受到不同湿度的泥土,观察到不同的动物活动痕迹:雨天容易发现蚯蚓,晴天会发现蚂蚁的数量更多等。通过和学生们一起活动,我也在思考如何来利用天气对户外观察的影响,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关于土壤的知识(比如简介土壤中是有空气的,解释为什么下雨天蚯蚓要从土壤里钻出来)。
还有一个地方也让我有所感受:由于我自己的失误,没有给学生们介绍清楚,活动手册上的要求是纪录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名称和数量。孩子们就以为是记录下来在土壤里发现的所有东西,等观察完再检查孩子们的纪录,发现,孩子们的记录五花八门:除了按要求记了植物和动物,还有记录下小石子的,落叶的,断了的树根的,还有写一根吸管的(可能是发现垃圾了)。虽然说孩子们的纪录不太符合要求,但这些纪实的发现我应该要在下一节课里给孩子们进行反馈,这些记录不仅真实,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土壤的现状:它跟动植物的关系,土壤的污染等等。
周五上午进行的“科学课堂管理”交流活动也是让我感受颇深。
首先就是感慨与各位老师对细节把控的极致追求。尤其是当苏昌国老师提到他对学生上课前的要求,细节到如何排队,如何走进教室,如何整理着装与红领巾,如何拿书带书,甚至实验室桌椅如何摆放,这些要求对于我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宝典,也让我对如何候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杨艳老师介绍的用评价也是一大绝招,她让学生们对上科学课充满了仪式感,并且以点带面的发展出班级里的科学团队也是非常实用的,不仅解放老师,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最后的分组讨论环节也是非常有针对性,因为大部分的科学老师都涉及到跨年级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情差异很大,大家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深入讨论也有对应的解决办法,很高效,也非常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