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陋室铭》最后一句话:“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就这短短的一句话,里边就包含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南阳诸葛庐,是指诸葛亮在南阳结的草庐。另一个紫云亭,是指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杨雄,他字“子云”。他曾经在西蜀这个地方暂居,后人把他经常读书的地方称为“紫云亭”。
杨雄呢,我们更了解的,其实是他的另外一部著作叫《方言》。这部著作跟语言相关。《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各个地方的词汇这样一部著作。比方说,同样一句话,齐鲁是这么说的,楚地是那么说的,吴越地是怎么说的。他都做了一个考证。这样使我们现在语言学研究中国古代方言的一个重要文本。
所以无论是诸葛亮这个“茅庐”,还是杨雄的暂居之地“紫云亭”,它们都很简陋,但是并不会因为它的简陋,而影响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太牛了。
最后引用孔子的一句话“何陋之有”?孔子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呢?孔子曾经居住在“九夷之地”。这个“九夷”是什么地方呢?是属于我国边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子欲居九夷。或曰:“陋汝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就是说九夷这个地方,它本来就是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它在齐鲁地区,当时不太开化,各种生活条件都很简陋。有人跟孔子说:“这地方很简陋,你是怎么去生活呢”?孔子说:“君子在这儿居住,这儿 怎么会简陋呢”?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住所简陋与否,并不代表什么,关键是谁住在这里。
所以说这样的一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但是满满地都是一个被贬之人,在当时的简陋条件下的不屈不挠。所以这篇文章会流传千古。我们今天读来,也是充满了力量。而且非常感动。
接下来我们来完整地看一下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面对20多平米的居室,一桌、一椅、一床,在一片荒芜当中,刘禹锡写出了一篇满满生气的文章。足以看出他那种无比乐观的精神。所以人们看后会感觉非常乐观、豁达、喜悦。这篇几十个字的文字,字字珠玑。在那样的环境之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如果他是居住在豪宅当中,每天出入皇宫,然后他写一篇《陋室铭》,这叫矫情。这就没有艺术性了。只有他自己真正住在陋室,尤其是自己曾经住在陋室,曾经如此辉煌,还能够表现出乐观,这才是一种永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