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是必要的,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能呈现本堂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逻辑。
在我看来,板书需要一到两个板块就行了,一个主板书加一个副板书,且主次分明。再多一点就会让人抓不住重点,感觉内容很多,自然产生畏惧感,降低接受度。
对于第一节课《我们来做热气球》黄老师的板书逻辑是上课探究的顺序,先提出问题和疑惑,然后我们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我会觉得她竖着板书的形式让这节课最重要的点:空气受热上升变冷下降显得不够突出。前面的“问题”,“模拟实验”等都可以不必写,而是把核心思想放在黑板正中心,旁边可以再加一点点画图的解释。
第二节课《压缩空气》易老师的板书逻辑是本课最核心的科学概念配以实验分解步骤图片加以解释。
按照今天实际呈现出的效果,核心概念不够突出,黑底白字挤在一起,跟课题挨得近,就像是随意发现的两条规律一样,没有郑重的感觉。主要问题是针筒板贴太大了,学生通过实验已经非常清楚水和空气的变化情况,板贴小一点学生也知道什么意思。这样就可以把水的三个针筒放上面,空气三个针筒放下面,一个黑板搞定,对比效果更好。而另一边则是两条概念单独书写,内容突出。
第三节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曾老师的板书逻辑是先对橡皮筋有一个初步认知即形状改变后产生力,松手后恢复形状。再做实验后发现缠绕圈数不同时小车运动距离不同,最后总结:缠绕圈数影响橡皮筋形状改变大小,从而影响弹力大小和作用时间,最终改变小车运动距离。
板书逻辑清晰,特别是小车运动情况的板贴,及时生成,真实而全面的展示了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让学生直观的看出橡皮筋圈数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这样的板书形式非常值得学习,在常态课上也可使用,课上画个表格贴上磁贴,比写数据更形象。
但是从整体来看,这节课的板书内容很多,全部黑板都用上了,显得满满当当。我会把最左边的两个板贴去掉,或者手写降低存在感。最右边的评比表也可以去掉,直接在黑板上写。中间逻辑推导的五个板贴统一字体大小,最多把“形状改变”和“弹力大小”这两个的颜色变一下,突出一点点。修改的目的是让板书看起来更简洁。